《相和歌辞。日出行》

时间: 2025-01-01 15:25:37

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

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何铄石,胡为销人。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

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
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何铄石,胡为销人。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
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白话文翻译:

白天的太阳高悬在昆仑山下,发出的光芒如同丝绸般柔和。
它只照耀着向阳的花朵,却不照亮游子的心头悲伤。
黄河曲折蜿蜒,太阳从正中央升起。
旸谷的耳朵曾听到声音,但眼睛却看不见那若木。
为何阳光如同铄石一般,为什么要消磨人的意志?
羿的弓箭射不中目标,
这使我长久无法奔跑,难道就让清晨的光辉变成黄昏?

注释:

字词注释:

  • 昆仑:古代传说中的山脉,象征高远和神秘。
  • 舒丝:象征温柔的光线。
  • 葵藿:向日葵,意指向阳的植物。
  • 游子:流浪的游子,代表离乡的人。
  • 铄石:形容阳光的强烈,能够融化石头。
  • 羿: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象征力量与失败。

典故解析:

  • 羿射日:传说中,羿用弓箭射下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寓意对光明的掌控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浓重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超凡脱俗的意境,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贺的中年时期,隐含对游子心境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光明与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相和歌辞·日出行》是李贺诗歌中的一种典型作品,通过描绘太阳升起的景象,表达了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描绘了昆仑山下的白日,光芒似丝,给人一种柔和的美感。然而,这样的美景并没有照亮游子的心灵,反而突显了他内心的悲伤。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通过描绘黄河的蜿蜒曲折,反映了人生的曲折和不可预测。接下来的“奈何铄石,胡为销人”,更是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太阳的光辉似乎在消磨人的意志,造成深深的无奈感。

最后两句以羿射日的典故作为引子,表现出英雄的无力感,暗示了即使是神话中的英雄,也有无法实现的理想与目标。整体上,诗歌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了抒情与哲理,形成了深邃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日下昆仑”:描绘太阳的高悬,象征光明和希望。
  • “发光如舒丝”:比喻阳光温柔,暗含柔情。
  • “徒照葵藿心”:阳光只照耀植物,游子的心却无所寄托。
  • “折折黄河曲”:比喻人生的复杂与艰辛。
  • “日从中央转”: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奈何铄石”:感慨阳光的强烈与无情。
  •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以羿的失败引发对自身无力的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柔丝,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对仗:如“晨光夕昏”,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述自然现象,反映个人的孤独与对理想的渴望,体现了对光明与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仑:象征高远、超然。
  • 葵藿:象征希望与向阳的追求。
  • 黄河:象征人生的曲折与艰难。
  • 羿:代表英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白日下昆仑”中的“昆仑”象征什么?

    • A. 低谷
    • B. 高远与神秘
    • C. 平凡
  3.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中提到的羿是?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古代神话中的英雄
    • C. 一个普通人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贺与李白的诗作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李白的《将进酒》也表现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感慨,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而李贺则更显得沉重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