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丝上春机》

时间: 2024-12-29 20:20:17

玉罂泣水桐花井,蒨丝沉水如云影。

美人懒态燕脂愁,

春梭抛掷鸣高楼。

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

为君挑鸾作腰绶,愿君处处宜春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染丝上春机
作者:李贺

玉罂泣水桐花井,
蒨丝沉水如云影。
美人懒态燕脂愁,
春梭抛掷鸣高楼。
彩线结茸背复叠,
白袷玉郎寄桃叶。
为君挑鸾作腰绶,
愿君处处宜春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情感。诗的开头提到玉罂(盛水的器皿)如同泪水般流淌,映衬着桐花在水井旁的凋零;接着描绘蒨丝(细丝)沉入水中,像云影般飘渺。接下来的句子则写到美人因燕脂(化妆品)而显得懒惰,愁苦的神情;随着春梭(织布用的工具)的抛掷,楼阁中传来了声音。然后,诗中提到彩线交错重叠,白袷(白色的衣服)之下的玉郎(年轻男子)通过桃叶寄托情意。最后,诗人表达了为君挑选鸾凤的腰绶(腰带),并希望君子处处都能享用春日的美酒。

注释:

  • 玉罂:一种盛水的陶器,象征着珍贵与柔情。
  • 泣水:形容水流如泪,暗示悲伤的情感。
  • 蒨丝:细腻的丝线,象征着纺织的精美。
  • 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表达人们的妆容以及烦恼。
  • 春梭:用于织布的器具,象征着繁忙的生活。
  • 彩线:多色的线,象征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 白袷:一种白色的衣服,象征纯洁与高雅。
  • 桃叶:桃树的叶子,常用于寄情,象征爱情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的追求,风格多变,常常带有神秘色彩。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染丝上春机》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春日诗作。诗中的意象鲜明且层次分明,巧妙地将春天的气息与人们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开头的“玉罂泣水”通过泪水般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似乎在表达春天的美丽与短暂,令人感到流逝的惆怅。而“蒨丝沉水如云影”则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温柔与宁静,仿佛在水面上游弋的细腻丝线,映射出春天的柔情。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对美人的描写则增添了几分人间的情感色彩。美人因妆容而愁苦,似乎在暗示着生活的复杂与无奈。诗中的“春梭抛掷鸣高楼”展现了生活的忙碌与追求,春日的喧嚣与美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

最后的“愿君处处宜春酒”,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整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丰富的比喻与意象,展现了李贺的才华与对生活深刻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罂泣水桐花井” - 用泪水形容水流,暗示愁苦,桐花的意象暗示春天的凋零。
  2. “蒨丝沉水如云影” - 细丝沉入水中,像云的影子,表现春日的柔美。
  3. “美人懒态燕脂愁” - 描述美人的懒散与愁苦,暗示生活的困扰。
  4. “春梭抛掷鸣高楼” - 春天的忙碌与喧嚣,展现出生活的动态。
  5. “彩线结茸背复叠” - 交错的彩线象征着复杂的情感与生活。
  6. “白袷玉郎寄桃叶” - 通过桃叶寄情,象征着爱情与希望。
  7. “为君挑鸾作腰绶” - 表达对友人的祝福,愿意为其奉上美好的生活。
  8. “愿君处处宜春酒” - 祝愿生活美好,常享春日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罂泣水”将水与泪相联系,增强情感。
  • 拟人:美人因妆愁苦,使情感更具人性化。
  • 对仗:如“彩线结茸背复叠”,形成音韵和谐,增强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与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罂:象征珍贵与柔情。
  • 泣水:暗示悲伤与流逝。
  • 蒨丝:传达温柔与细腻。
  • 美人:象征爱情与生活的复杂。
  • 春梭:象征生活的忙碌与追求。
  • 桃叶:寄托爱情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罂泣水”中“玉罂”指的是什么? A. 盛水的器皿
    B. 一种花
    C. 人的名字

  2. 诗中提到的“燕脂”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红色化妆品
    C. 一种饮料

  3. 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忧伤
    B. 对春天的美好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贺的《染丝上春机》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李贺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