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

时间: 2025-01-14 00:33:11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白话文翻译:

张璪画的古松,常常能捕捉到其神韵和骨架。
春风中的翠绿扫帚轻拂,月下的枯龙发出清脆的声响。
流传下来的画师们,独特的风采都被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
细小的枝条没有轻盈的洒脱,顽固的树干显得孤独而突兀。
因此我领悟到,尘世的烦恼难以描绘出那种空灵的气质。
我决定去淅阳山,去深山中寻找真正的松树。

注释:

  • 张璪:唐代画家,以画松闻名。
  • 神骨:指神韵和骨架,形容画作的精髓和形态。
  • 翠帚:翠绿的扫帚,春风中摇曳的松枝。
  • 枯龙:形容松树的形态,似枯竭的龙。
  • 埃尘心:比喻世俗的心态或烦恼。
  • 烟霄质:指空灵的气质。
  • 淅阳山:地名,作者希望去那里寻找真正的松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元,号微之。与白居易齐名,主张“诗应为社会服务”,作品多关注民生与社会问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画松》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画作的思考及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对艺术创作与自然真实的追求。

诗歌鉴赏:

《画松》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张璪画松的描绘,引发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以张璪的画技为引,强调画家在创作中对“神骨”的捕捉,这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自然精神的领悟与再现。接着,诗人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描绘出春风中松树的生机与冬月下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中间几句提到流传下来的画师们的奇特风姿被埋没,表明了艺术与历史的关系,艺术作品虽美,却难以长久保留其风采。最后,诗人意识到世俗的束缚使得人难以直观和真实地感受到自然的质朴,他决定去淅阳山,寻找真实的松树,以求得心灵的洗涤与升华。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艺术的反思,更是对自我心灵的追寻,展现了作者高远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通过张璪的画技,表现出他对松树的艺术理解与把握。

  2.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细腻的描绘出松树在春风与寒月中的不同状态,体现生机与孤寂。

  3.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指出历史长河中,许多画家的风采被掩埋,艺术的流传不易。

  4.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细枝缺乏洒脱之态,干枯的主干显得孤立,暗示艺术与生命的孤独。

  5.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领悟到尘世的烦恼难以描绘出那种空灵的气质。

  6.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最后,诗人决定去山中寻觅真正的松树,寻求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枯龙”比喻松树的形态,生动形象。
  • 对仗:如“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象征: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画松的思考,表达了对艺术、自然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反思,强调了真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内心升华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松:代表着坚韧与长青,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永恒。
  • 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寒月:代表孤独与清冷,形成对比。
  • 埃尘心:象征世俗的烦恼与困扰。
  • 真物:强调对真理和真实体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璪是以什么著称的画家? A. 画鸟
    B. 画松
    C. 画山水
    D. 画人物

  2. 诗中“苍天”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天
    B. 空灵的气质
    C. 真实的松树
    D. 人间的烦恼

  3. 诗人决定去哪里寻找真实的松树? A. 北京
    B. 西安
    C. 淅阳山
    D. 长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庐山谣》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境地的追求,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描绘出一个令人向往的山水画面。而王维的《鹿柴》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宁静自然的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心灵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集》
  • 《唐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