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
时间: 2025-01-14 04:06: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
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
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
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
白话文翻译:
最初是因为弹劾了东川的官员,接着又因为亲情而在权力上有所牵扯。
众人一同渡过三峡的水,仿佛一时之间又回到了两岸的天空。
尚书虽然刚刚被任用几个月,司马却已经背负冤屈十年。
如果还要再遭受秋天的瘴气,恐怕平地上又会有重泉(指灾难)。
注释:
- 弹劾:指对官员的检举和控告。
- 东川:指的是东川地区,可能与当时的某个官员有关。
- 三峡:指长江的三峡,象征艰难的旅程。
- 尚书:古代官职名,指的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 司马:古代官职名,通常负责军事和历史。
- 秋瘴:秋天的疫病,指自然灾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他以诗歌、散文闻名,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著称,关心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稹得知李尚书被任命为相国的消息后,表达了对李尚书的祝贺,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担忧。元稹与李尚书有交情,因此在诗中既有祝贺之意,也有对政治权力和历史冤屈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展现了元稹对政治的敏感和对朋友的祝贺。开头两句,元稹通过“弹劾”与“亲情”构建了一幅复杂的权力斗争图景,反映出官场的险恶与人情的微妙。后面两句则通过对“尚书”的赞美与对“司马”冤屈的同情,展现了诗人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诗中,三峡的水和重泉的意象交替,象征着历史的沉浮与个人的命运。诗人在祝贺中不忘忧虑,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尤其是“若待更遭秋瘴后”一句,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历史悲剧的警示,表明了对当下政治局势的谨慎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因弹劾死东川:因弹劾东川的官员而起。
- 又为亲情弄化权:因亲情而改变了权力的性质,暗示政治与人情的复杂关系。
- 百口共经三峡水:众人共同经历困难的旅程,象征艰苦的政治生活。
- 一时重上两漫天:似乎一瞬间又回到了两个不同的境界,暗示权力的变迁。
- 尚书入用虽旬月:李尚书刚刚被任用,不久前的变化。
- 司马衔冤已十年:司马在历史上背负冤屈,反映出历史的持续性和复杂性。
- 若待更遭秋瘴后:如果再遭遇自然灾害。
- 便愁平地有重泉:对未来可能的灾难感到忧虑,象征着人们在政治动荡中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很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三峡和重泉象征着人们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困境。
- 比喻:如“重泉”作为灾难的隐喻,表达了对未来的恐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李尚书的祝贺,折射出元稹对政治的深刻理解与关怀,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出对亲情与权力之间微妙关系的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峡:象征艰难的旅程,历史的沉浮。
- 重泉:象征灾难与困境,暗示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些意象反映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思熟虑,以及对人情冷暖的细腻观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弹劾”的对象是哪个地区的官员? A. 东川
B. 西川
C. 南川
D. 北川 -
诗中提到的“秋瘴”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美丽
B. 秋天的疫病
C. 秋天的丰收
D. 秋天的干旱 -
“尚书入用虽旬月”中“旬月”指的是多长时间? A. 一年
B. 十天
C. 三个月
D. 一个月
答案:
- A. 东川
- B. 秋天的疫病
- D. 一个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关注社会与人情。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元稹的《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关心社会民生,元稹更侧重于政治斗争与人情关系,白居易则更侧重于人生苦乐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诗集》
- 《唐代文学与历史》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与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历史背景,也能更深刻地领悟到诗歌作为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