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时间: 2025-01-17 10:11:16意思解释
大酺
作者:杨泽民 〔宋代〕
原文展示:
渐雨回春,风清夏,垂柳凉生芳屋。
馀花犹满地,引蜂游蝶戏,慢飞轻触。
院宇深沈,帘栊寂静,苍玉时敲疏竹。
雕梁新来燕,恣呢喃不住,似曾相熟。
但双去并来,漫索幽恨,枕单衾独。
仙郎去又速。料今在何许停双毂。
任梦想频登台榭,遍倚阑干,水云千里空流目。
纤遇又鱼客,难尽写别来心曲。
媚容幸倾城国。今日何事,还又难分麰菽。
寸心天上可烛。
白话文翻译:
细雨渐渐消融了春天的寒意,清风送来了夏天的气息,垂柳在凉爽的空气中摇曳着,芳香的屋子里弥漫着花香。
地上还残留着花瓣,引得蜜蜂和蝴蝶嬉戏,缓缓飞舞轻轻触碰。
庭院深沉,窗帘静谧,苍翠的玉竹偶尔被风敲打发出清脆的声响。
雕梁上新来的燕子,恣意地呢喃着,似乎我们曾经相识。
但是两人相聚又分开,心中幽恨漫延,只能独自枕着单薄的被子。
仙郎匆匆离去,不知如今他停驻在何处。
任凭我的梦想频频登上台榭,倚靠着栏杆,眼前水云千里,空自流连。
细腻的相遇又似鱼客,难以尽诉我别来时的心曲。
你的美貌幸而倾国倾城,今天又为何事,竟然难以分开米和麦。
寸心可在天上点燃。
注释:
- 渐雨回春:细雨渐渐融化春天的寒意。
- 垂柳:指低垂的柳树,象征柔美和温暖。
- 恣呢喃不住:燕子在无忧无虑地呢喃,形容春天的生机。
- 幽恨:内心的怨恨与思念。
- 仙郎:意指心中理想或爱人。
- 麰菽:古时用以比喻爱情或生活的细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泽民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因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大酺》创作于杨泽民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多重困扰之际。诗中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爱人离去的无奈与孤独。
诗歌鉴赏:
《大酺》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春夏交替的细腻观察,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个人情感纠葛。诗中“渐雨回春”描绘了春天渐渐回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恬淡的氛围。而接下来的描写中,柳树、花瓣、蜜蜂和蝴蝶相互交织,展现了生机盎然的夏日画面,仿佛在唤起过去美好的回忆。
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歌的基调逐渐转向幽怨。作者通过“但双去并来,漫索幽恨”表达了对爱人离去的失落与思念,枕单衾独的孤寂感更加凸显。诗的结尾“寸心天上可烛”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象征着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与祝福,尽管相隔千里,心中仍然希望能点燃思念之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成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缅怀,也有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切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渐雨回春,风清夏:描绘春雨渐止,夏风送爽的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垂柳凉生芳屋:通过垂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凉爽的氛围,芳香的屋子则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馀花犹满地,引蜂游蝶戏,慢飞轻触:地上余花仍满,引得蜜蜂和蝴蝶嬉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夏交替的活力。
- 院宇深沈,帘栊寂静:转入内心的寂静,与外界的喧闹形成对比。
- 雕梁新来燕,恣呢喃不住,似曾相熟:燕子的到来带来熟悉的生机,然而却也暗示了对往昔的思念。
- 但双去并来,漫索幽恨,枕单衾独:情感的转折,孤独与思念交织,表现出内心的苦楚。
- 仙郎去又速:对爱的渴望与失落。
- 任梦想频登台榭,遍倚阑干,水云千里空流目:追忆往昔,目光所及皆是思念的景象。
- 纤遇又鱼客,难尽写别来心曲:细腻的相遇与别离,难以言表的心曲。
- 媚容幸倾城国:对爱人的赞美,突显其美貌。
- 今日何事,还又难分麰菽:生活琐事的无奈与思念的交织。
- 寸心天上可烛:寄托对爱人的思念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如“水云千里空流目”比喻思念之深。
- 拟人:燕子的呢喃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夏交替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爱人离去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与生命力。
- 花:代表美好与短暂。
- 燕:象征归来与重聚。
- 水云:象征空灵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大酺》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泽民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仙郎”指的是?
- A. 一位神仙
- B. 诗人的爱人
- C. 一只鸟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爱情与思念
-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 B. 杨泽民
- B. 诗人的爱人
- B. 爱情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大酺》与《春江花月夜》: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情感深邃,但《大酺》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纠葛,而《春江花月夜》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泽民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