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法华寺》

时间: 2025-01-19 20:01:02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

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

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

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白话文翻译:

松间的雨不时滴落,寺门处清静且凉爽。这份心境究竟谁能证明,我回到支公的床榻上休息。壁画上感受到神灵的痕迹,经龛中传来异香。独自游览,寄托于超脱世俗之外,匆匆返回南昌。

注释:

字词注释:

  • 松雨:指松树间的雨滴。
  • 时复:不时,偶尔。
  • 清且凉:清静且凉爽。
  • 此心:指作者的心境。
  • 竟谁证:究竟谁能证明。
  • 回憩:回来休息。
  • 支公床:支公的床榻,支公可能指某位高僧或隐士。
  • 壁画:寺庙墙壁上的画。
  • 感灵迹:感受到神灵的痕迹。
  • 龛经:放置经书的龛。
  • 传异香:传来异样的香气。
  • 独游:独自游览。
  • 寄象外:寄托于超脱世俗之外。
  • 忽忽:匆匆。
  • 南昌: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典故解析:

  • 支公床:可能指某位历史上的高僧或隐士的床榻,具体人物需进一步考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法华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法华寺的静谧体验。首句“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即刻营造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松雨的滴落声增添了自然的韵律。接下来的“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表达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壁画和龛经的描写,增添了宗教和神秘的色彩,而“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则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愿望和匆匆归去的现实。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描绘了松树间雨滴的滴落声和寺门的清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环境。
  2. “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表达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探寻,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通过壁画和龛经的描写,增添了宗教和神秘的色彩。
  4. “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愿望和匆匆归去的现实。

修辞手法:

  • 拟人:“松雨时复滴”中的“时复”赋予了松雨以人的行为特征。
  • 对仗:“清且凉”中的“清”与“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雨:象征自然和宁静。
  • 寺门:象征宗教和清净。
  • 壁画:象征艺术和神秘。
  • 龛经:象征宗教和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松雨时复滴”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松树间的雨滴 B. 寺门的清凉 C. 壁画的灵迹 D. 龛经的异香

  2. “此心竟谁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宗教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喜爱 D. 对艺术的追求

  3. “独游寄象外”中的“象外”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界 B. 宗教界 C. 世俗之外 D. 艺术界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崔国辅的《宿法华寺》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崔国辅的诗作。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唐代诗词的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