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岑参 〔唐代〕
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
池凉醒别酒,山翠拂行镳。
凤去妆楼闭,凫飞叶县遥。
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中走过红桥,花丛中倚靠着绿苗。
池水凉爽,清醒了离别后的酒意,山色翠绿,拂动着行者的马镫。
凤凰已去,妆楼紧闭,野鸭飞走,叶县在遥远的地方。
既然不见秦国的女子,何处可以听到悠扬的箫声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藉:倚靠、靠着。
- 镳:马镫,指骑马时脚放的位置。
- 妆楼:装饰精美的楼阁,通常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 凫飞:野鸭飞行的意思。
- 秦女:指秦国的女子,古代常用以代表美丽的女子或才女。
典故解析:
- 凤去妆楼闭:这是典型的古代诗词意象,凤凰象征美好,妆楼则是女子生活的地方,描述了美好的事物已去,留下空落的感觉。
- 秦女:常被用来象征才女或美人,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字子美,号云楼,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大历年间(766年),与王维、李白等人齐名。岑参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常以边塞为题材,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创作于岑参与友人送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山水的清幽和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情的离别情感,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开头两句描绘了竹林与花丛中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随着诗句的推进,离别的情感逐渐加深,池水的凉意唤醒了离愁别绪,山色的苍翠则映衬出行者的孤独与无奈。
诗中“凤去妆楼闭”一句,传达了美好事物的逝去与对往昔的怀念,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无情和离散的无奈。最后一句中提到的“秦女”,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失落与渴望,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遗憾与惆怅。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充满了离别的哀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里过红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走过红色的桥,体现了自然的优美。
- 花间藉绿苗:表达了诗人倚靠在花丛中的绿苗,渲染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 池凉醒别酒:池水的凉意唤醒了醉酒后的清醒,暗示了离别的伤感。
- 山翠拂行镳:翠绿的山色轻拂着行者的马镫,传达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态。
- 凤去妆楼闭:美好的凤凰已去,妆楼也紧闭,象征着往事已逝。
- 凫飞叶县遥:远方的野鸭飞去,隐喻着距离的遥远与无奈。
- 不逢秦女在:即使身边没有美丽的秦女,孤独感愈发显著。
- 何处听吹箫:对美好音乐的渴望与追寻,却又无处可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体现了工整的对仗工艺。
- 比喻:将“凤”与“妆楼”结合,象征美好与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离别的惆怅与对美好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友情的珍视和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与清雅。
- 红桥:寓意美好事物的连接。
- 绿苗:代表生机与希望。
- 池水:象征清凉与宁静。
- 山翠:表达自然的美丽与苍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里过红桥”描绘了哪种自然景象?
A. 河流 B. 桥 C. 花丛 D. 山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岑参的《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体现了友情与离别的主题,但岑参的作品更加强调自然景观与离愁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多地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感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