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层峦开径隐空青,
勃窣蹒跚眼力生。
萝蹬痴岚留宿雨,
石林寒竹动秋声。
城隍下瞰红尘海,
楼阁高悬白玉京。
夜静何人吹凤管?
碧桃千树月华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色。高耸的山峦之间开辟出小路,隐入青空,令人感到神秘而宁静。行走在这条小径上,仿佛能感受到眼前的景致生机勃勃。青苔覆盖的石阶上,云雾缭绕,留下了昨夜的雨水,石林间的寒竹在秋风中轻轻摇动,发出沙沙的声响。站在城隍庙的高处俯瞰,脚下是红尘滚滚的繁华世界,而高耸的楼阁则仿佛悬挂在洁白的玉京之上。夜深人静,不知是谁在吹奏凤管,悠扬的乐声在千树碧桃下回响,月光下更显得清晰明亮。
注释
- 层峦: 指高耸的山峦。
- 勃窣: 意为行走缓慢,形容脚步艰难。
- 萝蹬: 指青苔覆盖的石阶。
- 痴岚: 形容云雾缭绕,恍惚迷离。
- 城隍: 是城镇的守护神庙,通常在城市中较高的地方。
- 白玉京: 形容高楼大厦的华丽与纯净。
- 凤管: 一种乐器,古时用来演奏悠扬的乐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君复,号白梅,元代诗人、画家,擅长山水画。他的诗歌受宋代诗人影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三茅观》创作于元代,正值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时期。王冕在此背景下,借助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对世事的淡泊与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三茅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境,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人内心的宁静。诗人以层峦叠嶂的山景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隐逸的境界。诗中“城隍下瞰红尘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正如他在山林中漫步,目睹自然与人世的对比,心中自有一番清净。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索。王冕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层峦开径隐空青: 描述山峦重叠,间隙中开出的小径,隐入青空,展现了自然的神秘感。
- 勃窣蹒跚眼力生: 形容走在小径上,虽然步伐缓慢,但眼前的美景让人精神焕发。
- 萝蹬痴岚留宿雨: 形容石阶上的青苔和留存的雨水,给人一种恍惚的感觉。
- 石林寒竹动秋声: 描绘石林与寒竹在秋风中相互呼应,传递出自然的声音。
- 城隍下瞰红尘海: 站在城隍庙高处俯瞰繁华的尘世,表达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楼阁高悬白玉京: 高楼大厦如同悬挂在白玉京般的华美,暗示追求理想的生活。
- 夜静何人吹凤管?: 询问夜深人静之时,谁在吹奏凤管,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 碧桃千树月华明: 描绘千树碧桃在月光下的景象,传达出恬静和美丽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 “白玉京”比喻高耸华丽的楼阁,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
- 拟人: “石林寒竹动秋声”赋予自然以生命,生动形象。
- 对仗: 诗中的句式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追求清净、心灵自由的理想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层峦: 代表雄伟的山脉,象征高远的理想。
- 青空: 象征宁静与自由。
- 寒竹: 寒冷的竹子象征坚韧与清雅。
- 红尘: 代表繁华的世俗生活,隐含对世事的思考。
- 月华: 月光象征清晰与宁静,营造出梦幻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层峦开径隐空青”中的“层峦”主要指什么?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耸的山峦
c) 平坦的草地
答案: b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城隍下瞰__海”,填入合适的词语。 答案: 红尘
-
判断题: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繁华世俗的向往。 (对/错) 答案: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也是描绘自然山水的诗作,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 通过高山描绘出诗人的壮志与情怀。
诗词对比
- 王冕的《三茅观》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两者都描绘了理想的隐逸生活,但王冕更侧重于山水的描写,而陶渊明则更多地提及人际关系和生活理想。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王冕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