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带香入鲍肆,香气同鲍鱼。未入犹可悟,已入当何如。
白话文翻译:
带着香气走进鲍鱼店,香味和鲍鱼的味道相混合。还没进入时尚可以领悟,进入之后又该如何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带香:携带香气。
- 鲍肆:鲍鱼店,古代专售鲍鱼的商铺。
- 犹可悟:尚且可以理解。
- 当何如:应该怎么办。
典故解析: 鲍鱼在古代被视为珍馐,常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诱惑。诗中提到的“鲍肆”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象征着诱惑和享乐。进店之前和进去之后的感受形成对比,蕴含着对欲望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繁华,物质丰富,诗人通过对鲍鱼店的描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享乐与欲望的思考,也引发对生活选择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杂诫》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性和欲望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场景,带香气的身影进入鲍鱼的世界,香气与鲍鱼的味道交汇,这不仅是对物质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欲望的揭示。诗人用“未入犹可悟,已入当何如”的反问,深刻表达了进入诱惑后我们该如何自处的困惑。
诗人通过对比“未入”和“已入”的状态,引导读者思考人在面对诱惑时的选择与后果。未入时,理智仍在,能够把握自我;而一旦沉浸其中,便难以自拔,甚至失去自我。这样的思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言简意赅,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展现了曹邺对人生、欲望、选择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对个人选择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带香入鲍肆:描述了一种情境,携带香气的人走进了鲍鱼店,暗示着对美食的向往。
- 香气同鲍鱼:交融的香气表明了食物的吸引力,象征着诱惑的存在。
- 未入犹可悟:在未进入诱惑之前,理智和自我意识仍然存在,可以进行思考和选择。
- 已入当何如:一旦沉浸其中,人的选择和自我意识将面临考验,表达了对欲望的无奈与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香气与鲍鱼的结合,象征诱惑的交融。
- 对仗:未入与已入的对比,强化了思想的深度与冲突。
- 反问:通过“当何如”的设问,激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人对诱惑的选择及其后果,反映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挣扎,提醒人们在享乐与理智之间寻求平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气:象征着美好和诱惑,代表着人们对享受的追求。
- 鲍肆:不仅是具体的地点,也是欲望和享乐的象征。
- 未入/已入: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理智与欲望的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鲍肆”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酒馆
- B. 鲍鱼店
- C. 餐厅
- D. 酒楼
-
诗人对诱惑的态度是?
- A. 完全接受
- B. 反对
- C. 中立
- D. 反思
-
“未入犹可悟”的意思是?
- A. 进入后会更好
- B. 进入前可以理解
- C. 进入后会迷失
- D. 进入前要慎重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曹邺的《杂诫》更关注内心的挣扎与欲望的冲突,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