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爱草堂幽,来为竟日留。
独当山一面,更近水西头。
绕舍栽青竹,开窗看白鸥。
拾遗茅屋好,不得近鄜州。
白话文翻译:
我总是喜欢这幽静的草堂,因此愿意在这里待上一整天。
这草堂面向一侧的山,更靠近西边的水面。
四周栽种着青竹,窗外可以看到白色的海鸥。
捡到遗落的茅屋真不错,只是离鄜州太远了。
注释:
- 草堂:指的是一种草屋,通常是隐居或休闲的地方。
- 幽:形容环境宁静、幽静。
- 独当:独自面对,意指这里的位置独特。
- 西头:指西边的水面。
- 青竹:表示生机勃勃的竹子,象征清雅。
- 白鸥:一种海鸟,象征自由与宁静。
- 拾遗:得到意外之物,指茅屋。
- 鄜州:古地名,指的是远离的地方。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对“草堂”与“茅屋”这一隐居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隐居情怀在唐宋以来的文人中尤为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纯,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描写隐居生活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五言诗以清晰的意象和流畅的节奏,描绘了诗人对草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开头两句直接点出诗人对草堂的情感,表明他愿意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地方停留整日。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草堂的地理位置,既有山的静谧,又有水的灵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第四句通过描绘周围的青竹和窗外的白鸥,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的美与诗人的心境。这种自由与宁静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淡泊与恬静。最后一句提到“不得近鄜州”,则是在表达一种无奈,尽管享受隐居生活,但却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的距离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元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每爱草堂幽:诗人表明自己对幽静草堂的喜爱。
- 来为竟日留:愿意在此静待整日,体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独当山一面:草堂独自面向一侧的山,显示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 更近水西头:草堂靠近西边的水,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 绕舍栽青竹:四周栽种青竹,增添了环境的生机。
- 开窗看白鸥:窗外的白鸥象征自由,推进了诗的意境。
- 拾遗茅屋好:对意外得到的茅屋的赞美。
- 不得近鄜州: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的无奈。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以青竹、白鸥等意象生动传达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宁静。
-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中,隐含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现了诗人的追求与无奈。
意象分析:
- 草堂:象征着隐居生活的理想场所。
- 青竹:象征着生机与清雅。
- 白鸥: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鄜州:象征着世俗的距离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草堂的态度是: A. 不喜欢
B. 喜欢
C.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青竹”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生机
C. 愁苦 -
“不得近鄜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无奈
C. 忧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宁静自然的诗歌,表达隐居生活的美好。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潘纯与王维的诗作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潘纯更侧重于草堂的宁静生活,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者在意象的选择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