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丁静兰 〔清代〕
杏花细雨清明节。
追思往事魂将绝。
慈母在堂时。
婷婷弱质依。
临窗开镜匣。
花影节帘箔。
刺绣共拈针。
窗前笑语频。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的细雨中,杏花轻轻飘落,我追忆往事,仿佛灵魂都要断绝了。想起慈母在世时,我那柔弱的身影依偎在她身旁。临窗之下,打开了镜匣,透过花影,映照着节日的帘子和箔。我们一起拈针刺绣,窗前常有欢声笑语。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明节: 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阳历4月4日或5日,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 追思往事: 思念过去的事情,常带有伤感之情。
- 慈母: 和善的母亲,代表着温暖和关怀。
- 婷婷弱质依: 形容娇弱的身姿,依偎在母亲身边,表达亲密感。
- 镜匣: 放置镜子的匣子,象征着女性的生活情趣和对美的追求。
- 花影: 花的影子,代表着美好的事物。
- 刺绣: 一种手工艺,通常用于装饰,象征着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典故解析:
- 清明节: 充满文化内涵的节日,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 母亲: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常象征着温馨与依靠,诗中对母亲的追思表达了对亲情的向往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静兰是清代的一位女诗人,生平不详,但她的诗作常常流露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展现了女性的独特视角。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明节前后,正值春天,杏花盛开,细雨纷飞,诗人借此时节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反映出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菩萨蛮》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清明节的沉思与怀念。杏花与细雨的结合,不仅描绘了春日的美丽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思念。诗中“慈母在堂时”的回忆,凸显了母爱的伟大与温暖,诗人在这份温情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临窗开镜匣”,揭示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的热爱。刺绣的细节描写,象征着诗人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认同与珍视。整首诗在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表达中达到和谐,既有对母亲的深情怀念,也有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表现出一种温柔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杏花细雨清明节: 描绘了清明节时节,杏花在细雨中飘落,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
- 追思往事魂将绝: 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情感深沉,似乎灵魂在此刻都要断绝。
- 慈母在堂时: 想起母亲在世时的温暖,唤起了强烈的亲情。
- 婷婷弱质依: 描绘了诗人小时候的娇弱与依赖,体现出对母爱的渴望与依恋。
- 临窗开镜匣: 通过窗外的景象,展示出生活的细腻与美好。
- 花影节帘箔: 花影映照帘子,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美感。
- 刺绣共拈针: 描绘了母女间的温馨情景,表现出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窗前笑语频: 诗人在此刻的快乐与欢笑,强调了家庭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 “杏花细雨”比喻清明节的哀伤气氛。
- 拟人: 花影与笑语,赋予了自然与生活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母爱的怀念与珍视,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体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 象征着春天与生命的美好。
- 细雨: 代表着柔情与伤感。
- 慈母: 亲情的象征,体现出温暖与关怀。
- 镜匣: 生活的细腻与女性的美。
- 刺绣: 传统女性的美德与生活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明节通常在阳历的哪个月份? A. 2月
B. 4月
C. 6月
D. 8月 -
诗中提到的“慈母在堂时”是指什么? A. 诗人的母亲在世时
B. 诗人的母亲去世后
C. 诗人的母亲出外
D. 诗人的母亲生病 -
诗中“刺绣共拈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乏味
B. 家庭的温馨
C. 争吵
D. 分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菩萨蛮》: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多地体现了孤独感,而《菩萨蛮》则展现了温暖的家庭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唐诗三百首》
通过以上分析和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菩萨蛮》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