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
时间: 2025-01-04 08:15: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昃石门里,松声山寺寒。
香云空静影,定水无惊湍。
洗足解尘缨,忽觉天形宽。
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
噫我朝露世,翻浮与波澜。
行运遘忧患,何缘亲盘桓。
庶将镜中象,尽作无生观。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西下的石门之中,山寺的松声显得格外寒冷。
香雾弥漫,空中宁静的倒影,静水无波,毫无惊涛。
洗净双足,解开尘缨,忽然觉得天地宽广。
清脆的钟声回荡在空谷,微弱的月光洒落在重峦之中。
唉,我在尘世中如同朝露一般,翻滚着如波澜。
命运多舛,遭遇忧患,何以让我在此徘徊不前?
愿将镜中所见,尽作无生的观念。
注释:
- 日昃:日已西沉,指傍晚。
- 石门:此处特指山中的一处石门,隐喻山的深邃。
- 松声:松树的声音,多指风吹松树的声音。
- 香云:香气弥漫的云气,意指宁静的氛围。
- 洗足:洗去双脚的尘土,象征入世的烦恼。
- 清钟:寺庙中的钟声,象征清净和宁静。
- 无生观:一种佛教思想,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常,生死轮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索时期。诗中描绘了与友人一起游览南山佛寺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感受及对人生的沉思。
诗歌鉴赏:
《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山寺的宁静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意义的探求。诗的开头便以“日昃石门里”引入,夕阳的余晖映照下,山寺的寒冷松声令人感到一丝萧瑟,瞬间勾起读者的思考。接着,诗人通过“香云空静影,定水无惊湍”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在告诉我们,只有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才可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在“洗足解尘缨,忽觉天形宽”中,洗去尘世烦恼后,诗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似乎在暗示人们应脱离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接下来的“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则进一步营造了空灵的氛围,钟声与月光交织,给人以宁静的启示。
最后几句“噫我朝露世,翻浮与波澜”则是诗人自省的表达,面对命运的波折和人生的浮沉,诗人发出无奈的叹息。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与内心的反思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悟与对人生的追问,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昃石门里”:描绘傍晚时分的宁静。
- “松声山寺寒”:山中松树的声音传来,增添了一种寒意。
- “香云空静影”:香气弥漫,影子静默,形成和谐的自然景象。
- “定水无惊湍”:平静的水面没有波澜,象征内心的宁静。
- “洗足解尘缨”:洗去尘土,象征心灵的洁净。
- “忽觉天形宽”:感受到天地的广阔,仿佛心灵得到释放。
- “清钟扬虚谷”:钟声在空谷中回荡,象征内心的宁静。
- “微月深重峦”:月光洒落在重峦叠嶂中,增添了诗的意境。
- “噫我朝露世”:感叹自己如朝露般脆弱。
- “翻浮与波澜”:人生如波澜起伏,充满不确定性。
- “行运遘忧患”:命运多舛,遭遇忧患。
- “何缘亲盘桓”:为何在此徘徊不前。
- “庶将镜中象”:愿将镜中所见化为无生观,追求心灵的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我朝露世”比喻人生的脆弱。
- 对仗:如“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对称工整,增强韵律感。
- 意象:松声、香云、清钟等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反映内心的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对命运的感慨,最终寻求心灵的解脱与超脱。
意象分析:
- 松声:象征宁静与孤独,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 香云:代表自然的清新气息,暗示一种超然的境界。
- 清钟: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反思,传达出对佛教思想的向往。
- 微月:象征希望与宁静,暗示心灵的明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昃”意指什么?
- A. 早晨
- B. 中午
- C. 傍晚
- D. 夜晚
-
“洗足解尘缨”中的“洗足”主要是指:
- A. 洗手
- B. 洗净双脚
- C. 洗衣服
- D. 洗脸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我朝露世”?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夸张
- D. 对仗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钱起的诗都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对山水的具体描绘,强调自然之美,而钱起则更多地反映内心的感受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