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见》

时间: 2024-12-29 18:15:29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

轻未透林疑待凤,

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云见》
作者:李绅 〔唐代〕

礼成中岳陈金册,
祥报卿云冠玉峰。
轻未透林疑待凤,
细非行雨讵从龙。
卷风变彩霏微薄,
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
夕岚生处鹤归松。

白话文翻译

在中岳举行的礼典上,金册被陈列出来,祥瑞的消息如同云彩一样笼罩在玉峰之上。轻风还未穿透树林,似乎在等待凤鸟的到来;细雨并非在行云流水中,难道是龙在空中飞翔?卷起的风变幻出彩色的细微云雾,阳光照耀下的光辉被笼罩在重重的阴影之中。最终又回到九霄,化为沆瀣之气;傍晚的云岚处,白鹤归向松林。

注释

  • 礼成中岳:指中岳(即嵩山)举行的祭礼或庆典。
  • 金册:象征着高贵的文书或册封。
  • 卿云:指祥瑞的云彩。
  • 透林:指风穿透树林。
  • 行雨:细雨如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 沆瀣:指云雾,象征着飘渺的东西。
  • 夕岚:傍晚时分的云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78年-约817年),字梦阳,唐代诗人,江西人。他以古体诗见长,风格清新,内容多为咏物抒怀,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庆云见》创作于唐代盛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结合了当时的祭礼文化,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庆云见》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开篇提到“礼成中岳”,可以看出诗人与自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古代礼仪的庄严和神圣。诗人通过对“金册”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祥瑞的感觉,而“卿云冠玉峰”则将自然的美与人文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

中间部分的“轻未透林疑待凤,细非行雨讵从龙”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腻观察的能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轻柔的风和细雨的情境,仿佛在等待某种神秘的生物的降临,增添了诗作的神秘感和期待感。

最后的“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则将全诗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仿佛一切都在宇宙的循环之中,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礼成中岳陈金册:中岳的礼典上,金册被陈列,象征着尊贵与庄重。
  2. 祥报卿云冠玉峰:祥瑞的消息如云彩般笼罩在玉峰之上,暗示着美好的前景。
  3. 轻未透林疑待凤:轻风尚未穿透树林,似乎在期待凤鸟的到来,表现出一种期待与神秘感。
  4. 细非行雨讵从龙:细雨并非随意而来,似乎是龙在天际飞翔,暗示着自然力量的存在。
  5. 卷风变彩霏微薄:卷起的风变幻出微薄的彩色云雾,展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美丽。
  6. 照日笼光映隐重:阳光照耀下的光辉被笼罩在阴影之中,表现出光与影的对比。
  7. 还入九霄成沆瀣:最终化为沆瀣,回归宇宙,表现出一种循环与归宿。
  8. 夕岚生处鹤归松:夕阳下的云岚处,白鹤归向松林,暗示着宁静与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如将“卿云”比作祥瑞的象征。
  • 对仗:诗句之间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风、雨等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宇宙和生命的哲学思考,展现了深邃的思想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册:象征着荣华富贵与礼仪。
  • :代表着祥瑞与希望。
  • :象征着力量与尊贵。
  • :代表着高洁与长寿。

这些意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庆云见》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李绅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金册”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荣华富贵
    • C. 学问
    • D. 亲情
  3. 诗中的“凤”象征什么?

    • A. 力量
    • B. 祥瑞
    • C. 智慧
    • D. 美丽

答案

  1. B. 李绅
  2. B. 荣华富贵
  3. B. 祥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李绅的《庆云见》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李绅更偏向于祥瑞与和谐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动荡时代的忧虑与沉重情感。两者在情感基调与主题上形成了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