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置酒》
时间: 2025-01-19 13:40: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宫肃清晓,细柏含古春。
人言王子乔,鹤驭此上宾。
白云山苍苍,平田木欣欣。
登高览元化,浩荡融心神。
西望洛阳城,大路通平津。
行人细如蚁,扰扰争红尘。
蓬莱风涛深,鬓毛日夜新。
殷勤一杯酒,愧尔云间人。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灵宫中,空气肃穆安宁,细长的柏树上蕴含着古老的春意。人们说王子乔乘着鹤驾来这里做贵宾。白云环绕的山峦显得苍翠,平坦的田野中树木生机盎然。我登高远眺,观赏着大自然的变化,心神也随之浩荡开阔。向西看去是洛阳城,大路通向平津。来往的行人如同蚂蚁一般,纷扰地争抢着世俗的红尘。蓬莱的风浪深邃,我的鬓发在日夜的洗礼中逐渐变新。恳切地敬上一杯酒,心中惭愧你是那云间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宫:指清晨的灵气充盈的宫殿。
- 王子乔:传说中的人物,因乘鹤而被称赞。
- 鹤驭:鹤的车驾,象征着高贵。
- 元化:指自然的变迁和变化。
-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长生不老和超脱世俗。
- 红尘:指世俗生活中的纷扰与烦恼。
典故解析:
- 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王子乔因乘鹤而受到重视,象征着高洁和超凡。
- 蓬莱:在中国文化中,蓬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代表着人们对长生和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雪坡,元代诗人、词人、学者,仕途坎坷,心系家国,作品多涉及历史、哲理和人情。其作品风格清新,意境深远,常以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代,诗人身处动荡的社会,面对世俗纷扰,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索。诗中描绘的高山、白云、洛阳城等意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缑山置酒》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灵宫和苍翠的山川,营造出一种空灵脱俗的氛围,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诗中提到的王子乔和蓬莱的传说,象征着诗人对超脱和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诗中“登高览元化”一句,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怀与开阔的心境。而“行人细如蚁,扰扰争红尘”则揭示了世俗生活的忙碌与纷扰,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邃。最后以“殷勤一杯酒”作结,表达了对身处世间的人的惭愧与敬意,体现了诗人在世俗与超脱之间的挣扎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宫肃清晓:描绘清晨的灵宫,气氛肃穆而清新。
- 细柏含古春:细长的柏树蕴藏着古老的春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人言王子乔:提到王子乔,象征着高贵与超凡。
- 鹤驭此上宾:鹤驾的高贵地位,进一步强调王子乔的非凡。
- 白云山苍苍:描绘了苍翠的山峦,营造自然的氛围。
- 平田木欣欣:田野的生机与繁荣。
- 登高览元化:高处眺望自然的变化,表现开阔的视野。
- 浩荡融心神:心神随之开阔,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 西望洛阳城:向西眺望洛阳城,体现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 大路通平津:交通的便利与繁华的象征。
- 行人细如蚁:比喻来往行人繁多而微小,反映世俗的纷扰。
- 扰扰争红尘: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争抢,暗示人生的繁杂。
- 蓬莱风涛深:提到蓬莱,象征对理想的向往。
- 鬓毛日夜新:日夜更迭,象征岁月的流逝。
- 殷勤一杯酒:恳切地敬上酒,体现情感的真挚。
- 愧尔云间人:对云间人的惭愧,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行人细如蚁”,通过比喻形象化了行人的繁多。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与世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烦扰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对人生的反思与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宫:象征超然与清净。
- 王子乔:象征高贵与理想。
- 白云、苍山:自然的美与生机。
- 洛阳城: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 蓬莱:理想与超脱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子乔”象征什么? A. 世俗繁华
B. 高贵与超凡
C. 个人奋斗 -
“行人细如蚁”一句中,蚁的比喻主要意图是什么? A. 描述行人的人数众多
B. 表达行人的微不足道
C. 强调行人的急促 -
诗中提到的“蓬莱”代表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超脱
C. 世俗财富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缑山置酒》与王之涣的《登高》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王之涣的诗中更多地强调自然的壮丽,而元好问则在自然中融入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哲理的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好问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