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源》

时间: 2025-01-19 13:52:25

冀都事死东州祸,李翰林亡陕府兵。

方为骚人笺楚些,更禁书客堕秦坑。

石苞本不容孙楚,黄祖安能贷祢衡!

同甲四人三横霣,此身虽在亦堪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冀都事死东州祸,
李翰林亡陕府兵。
方为骚人笺楚些,
更禁书客堕秦坑。
石苞本不容孙楚,
黄祖安能贷祢衡!
同甲四人三横霣,
此身虽在亦堪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冀都的动乱和东州的祸事,李翰林在陕府的兵变中丧生。诗人感叹自己为了诗歌而书写,却又因禁令而无法发表,犹如书客落入秦朝的监狱。石苞本来就不容忍孙楚的才华,黄祖又怎能宽恕祢衡的才能。四个同僚中,有三位都横遭不幸,尽管我仍在世上,心中却感到无比惊恐。

注释

  • 冀都:指的是冀州地区,古代地名。
  • 东州:指东部的一个州,代表的可能是动乱之地。
  • 李翰林:指李贺,古代著名的诗人。
  • 陕府:指陕西省的一座府。
  • 骚人:指诗人。
  • :指信纸。
  • 书客:指写作的文人。
  • 秦坑:指秦朝时对犯人施以酷刑的监牢。
  • 石苞孙楚黄祖祢衡:古代文人,各有其历史背景,具有相应的文化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天池,金朝诗人、词人和政治家。元好问是金代的代表性文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邃的诗歌闻名,尤其擅长以古诗和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金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文人面对政治压迫和生存困境,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悲伤。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倾诉了对时局的无能为力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政治动荡的敏感和深切的忧虑。开头以冀都的事死东州祸引入,暗示着国家的衰败和个人的无奈。接下来的李翰林亡陕府兵则直接点出一位名士的陨落,体现出文人对历史命运的感慨。

诗中的“骚人笺楚些”一联显示了诗人对写作的追求与现实的对立,尽管他在文学上努力追求卓越,却无法逃避政治的压制。诗人用“更禁书客堕秦坑”暗喻了文人的命运,如同古代被囚禁的书生一样,被迫沉沦,无法施展才华。

诗的最后几句强调了同道文人之间的悲惨遭遇,表现出一种集体的悲伤与共鸣。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道出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冀都事死东州祸:冀都发生的事情与东州的灾祸相互交织,暗示着国家的动乱。
  2. 李翰林亡陕府兵:李翰林的逝世与陕府的兵变相联系,表现出文人遭遇政治风波的悲惨。
  3. 方为骚人笺楚些:诗人心系诗歌创作,却又感到无奈。
  4. 更禁书客堕秦坑:书写的自由被禁,文人如同被囚禁的犯人。
  5. 石苞本不容孙楚:历史上石苞对孙楚的排斥,反映出文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
  6. 黄祖安能贷祢衡:黄祖对祢衡才华的压制,象征着对真正才华的打压。
  7. 同甲四人三横霣:同道中人遭遇不幸,表现出文人命运的悲惨。
  8. 此身虽在亦堪惊:尽管自己还活着,内心却感到无比震惊和忧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对比,突出诗人对现实的悲观情绪。
  • 象征:书客和秦坑象征着文人的压迫与无奈。
  • 排比:多次提及历史人物,加深了悲惨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文人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悲愤,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冀都:象征着国家的动乱。
  • 书客:象征着文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秦坑:象征着对文人的压制与监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冀都事死东州祸,李翰林亡陕府兵。 这两句诗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个人英雄主义
    • B. 国家动乱与文人悲惨
    • C. 诗歌创作的自由
  2. “更禁书客堕秦坑”中的“秦坑”象征什么?

    • A. 书籍的禁锢
    • B. 文人的压迫与无奈
    • C. 历史的辉煌
  3. 诗中提到的“石苞”和“黄祖”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文人之间的友谊
    • B. 对才华的压制与竞争
    • C. 个人才华的辉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
  • 《登高》:杜甫的经典之作,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失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vs. 《李长源》: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均涉及到对时代的反思,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而后者则集中于历史的悲惨与文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元好问集》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