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
时间: 2025-01-01 14:25: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阳突骑犹精锐,
赫赫雍王都节制。
猛将飘然恐后时,
本朝不入非高计。
禄山北筑雄武城,
旧防败走归其营。
系书请问燕耆旧,
今日何须十万兵。
白话文翻译
渔阳的骑兵依然精锐,
赫赫的雍王在这里节制。
猛将们飘然而至,令人担忧后来的局势,
本朝若不采取高明的计策,必然不能成功。
禄山在北方筑起雄伟的城池,
旧防线败退,归回自己的营地。
我寄书询问燕耆的旧事,
如今何必动用十万大军?
注释
- 渔阳:指渔阳地区,古时为边塞。
- 突骑:指轻骑兵,突击队。
- 赫赫:形容声势浩大、显赫。
- 雍王:指雍王朝的统治者,这里象征权威。
- 猛将:勇猛的将领。
- 禄山:指安禄山,唐代叛将。
- 雄武城:指安禄山在北方建立的防御城池。
- 燕耆:指历史人物,可能是指某个战国时期的名将或智者。
- 十万兵:形容大军,暗示战争的规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的诗多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苦难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创作背景
《渔阳》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刻,国家动荡不安,民众苦不堪言。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军事局势的分析。
诗歌鉴赏
《渔阳》是一首深具历史感与现实意义的诗作,杜甫以精炼的语言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局势。开篇通过对渔阳骑兵的描绘,展示了敌军的强大与威胁,紧接着提及了赫赫的雍王,暗示当时统治者的权威与无能。诗中提到的猛将和高计,表明了战争局势的复杂与危急。
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甫提到安禄山北筑雄武城,揭示了叛军的防线的加强,这让人深感忧虑。最后一句“今日何须十万兵”,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思与质疑,反映出他对动用大量兵力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在气氛上充满了紧迫感与悲凉,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兴亡的关切,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邃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渔阳突骑犹精锐:描绘敌军骑兵依然强大,暗示战事的紧迫性。
- 赫赫雍王都节制:提到统治者的权威,显示出对其能力的质疑。
- 猛将飘然恐后时:猛将的到来令人担忧,表现出对未来局势的恐惧。
- 本朝不入非高计:若本朝不采取高明的策略,必然会失败。
- 禄山北筑雄武城:叛军安禄山在北方建立坚固的防线,增加了战争的复杂性。
- 旧防败走归其营:旧有防线已破,兵员退回营地,表现出战局的恶化。
- 系书请问燕耆旧:给燕耆写信询问旧事,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借鉴。
- 今日何须十万兵:质疑动用大军的必要性,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猛将飘然恐后时”,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 夸张:用“十万兵”形容规模,突显战争的严峻。
- 象征:渔阳骑兵象征敌军的威胁,雍王则象征统治者的无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战争局势的深切忧虑,反映了杜甫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传达出一种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阳:象征边疆的动荡与安全的脆弱。
- 骑兵:象征作战的力量与威胁。
- 猛将:象征战争中的勇气与无畏。
- 雄武城:象征敌军的巩固与对抗的压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渔阳突骑犹精锐”中,“突骑”指什么? A. 步兵
B. 骑兵
C. 弓箭手 -
诗中提到的“赫赫雍王”是指谁的统治? A. 唐太宗
B. 唐高宗
C. 唐玄宗 -
最后一句“今日何须十万兵”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战争的必要性
B. 和平的渴望
C. 兵员的补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与李白的诗作,杜甫关注社会现实,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展现出不同的诗风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中国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