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公远》

时间: 2025-01-01 19:12:54

霜叶落欲尽,晚山看更青。

蹑将沙际屐,坐久水边亭。

俯仰已如梦,漂摇同泛萍。

稻粱非所恋,黄鹄思冥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公远 倪瓒 〔元代〕 霜叶落欲尽,晚山看更青。 蹑将沙际屐,坐久水边亭。 俯仰已如梦,漂摇同泛萍。 稻粱非所恋,黄鹄思冥冥。

白话文翻译:

霜叶几乎落尽,傍晚的山色看起来更加青翠。 穿着木屐漫步在沙滩上,长时间坐在水边的亭子里。 俯仰之间,一切已如梦境,漂泊无依如同浮萍。 稻粱之食并非我所留恋,心中向往的是那高飞的黄鹄,思绪深远。

注释:

  • 霜叶:指秋天被霜打过的树叶。
  • 蹑将沙际屐:蹑,踩;屐,木鞋。指穿着木鞋在沙滩上行走。
  • 俯仰:形容时间短暂或变化迅速。
  • 漂摇同泛萍:比喻生活漂泊不定,如同浮萍随水漂流。
  • 稻粱:指普通的食物,这里代指平凡的生活。
  • 黄鹄:古代传说中的大鸟,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 冥冥:深远,不可知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瓒(约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超脱世俗的情怀。此诗可能是在某个秋日的傍晚,作者与友人公远相聚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高远志向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多有隐逸之志。倪瓒通过此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以及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傍晚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霜叶”、“晚山”、“沙际屐”、“水边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中“俯仰已如梦,漂摇同泛萍”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而“稻粱非所恋,黄鹄思冥冥”则显示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超脱和对高远理想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倪瓒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叶落欲尽,晚山看更青。”:首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霜叶几乎落尽,傍晚的山色更加青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2. “蹑将沙际屐,坐久水边亭。”:第二句描述了作者的行动,穿着木屐在沙滩上漫步,长时间坐在水边的亭子里,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生活态度。
  3. “俯仰已如梦,漂摇同泛萍。”:第三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俯仰之间,一切已如梦境,漂泊无依如同浮萍。
  4. “稻粱非所恋,黄鹄思冥冥。”:最后一句显示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超脱和对高远理想的向往,稻粱之食并非我所留恋,心中向往的是那高飞的黄鹄,思绪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漂摇同泛萍”用浮萍比喻生活的漂泊不定。
  • 拟人:“晚山看更青”中的“看”字赋予晚山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形象感。
  • 对仗:“霜叶落欲尽,晚山看更青”中的“落欲尽”与“看更青”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以及对高远理想的追求。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自然景色,作者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高远志向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隐逸超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霜叶: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
  • 晚山:代表着宁静和深远。
  • 沙际屐:体现了作者的闲适和与自然的亲近。
  • 水边亭:象征着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 黄鹄:代表着高远的志向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漂摇同泛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2. 诗中“黄鹄思冥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平凡生活的留恋 B. 对高远理想的向往 C. 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答案:B

  3. 诗中“霜叶落欲尽”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隐逸之情。
  • 杜甫的《登高》:通过登高望远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倪瓒的《赠公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倪瓒的诗更注重表达对高远理想的追求,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隐逸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倪瓒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元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倪瓒诗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