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次韵答陆荩思》
时间: 2025-01-01 17:14: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黑山寒,天低草合,高城不阻离魂。
握手相看,曾经几度论文。
残莺叫醒西窗晚,奈依然隔着江云。
叹流光,开遍玟瑰,难寄芳芬。
不须懊恨轻分。
喜新词再读,气逼星辰。
欲付雪儿,翻教泪洒罗巾。
放歌作达真吾事,怎柔肠转尽车轮。
正西陵。
竞赏新荷,莫负双樽。
白话文翻译
日头已沉,山间寒气逼人,天空低垂,草木连成一片,高高的城墙并不能阻挡离愁。
握手相对,互相凝视,曾几度在此吟诗作文。
残余的黄莺把我从西窗的夜晚唤醒,却又无奈依旧隔着江边的云雾。
我叹息光阴流逝,玫瑰花虽开遍,却难以寄托芳香。
不必为轻易的分别而懊恼。
我喜爱新词的再读,气势如虹,仿佛冲向星辰。
想把感情交给雪儿,结果却让泪水湿透了罗巾。
放声歌唱,表达我真正的事业,怎能让柔情在车轮下尽转。
正如西陵的风景。
争着欣赏新荷,莫辜负了酒杯。
注释
- 高城:指城墙高耸,象征着阻隔与离别。
- 离魂:指因思念而产生的离愁。
- 握手相看:形容彼此相对时的情感交流。
- 残莺:指黄莺,象征着春天的逝去与孤独。
- 江云:指江边的云雾,象征着距离。
- 流光:指时间的流逝。
- 玟瑰:玫瑰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双樽:双酒杯,象征欢聚与饮酒作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谦,明代诗人,字子谦,号逸斋,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婉约,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历史变迁期,士人普遍面临离别与思念的情感,沈谦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高阳台•次韵答陆荩思》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和细腻描写的词作。全诗以离愁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开篇“日黑山寒,天低草合”,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冷清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伤感的氛围。接下来的“握手相看,曾经几度论文”,则转入对美好回忆的追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通过“残莺”与“江云”的意象,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叹流光,开遍玟瑰,难寄芳芬”更是将离愁与美好结合,流光易逝,尽管玫瑰开遍,却无法传递那份芳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而后半部分则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喜新词再读,气逼星辰”,显示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既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引发读者对人生、时光与情谊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黑山寒,天低草合:描绘了一个阴沉寒冷的黄昏,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 高城不阻离魂:高城虽高,却挡不住离愁,表明心灵的远距离与思念。
- 握手相看,曾经几度论文:双方的握手和相视,唤起了往昔的美好回忆。
- 残莺叫醒西窗晚,奈依然隔着江云:黄莺的叫声唤醒夜晚的思绪,却因江云而隔离,表达了隔阂的无奈。
- 叹流光,开遍玟瑰,难寄芳芬:感叹时光流逝,尽管玫瑰盛开,但却无法寄托情感的芳香。
- 不须懊恨轻分:对短暂分别的释然与宽容。
- 喜新词再读,气逼星辰:再次吟咏新词,情感奔放,气势如虹。
- 欲付雪儿,翻教泪洒罗巾:想将情感寄托于雪儿,结果泪水湿透了巾帕,流露出内心的伤感。
- 放歌作达真吾事: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情感。
- 怎柔肠转尽车轮:柔情似水却难以抵挡现实的无情,感叹人生的无奈。
- 正西陵:西陵的风景,象征着美好与宁静。
- 竞赏新荷,莫负双樽:争相欣赏新荷,提醒大家珍惜眼前的欢聚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流光”比作时间的流逝,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如“残莺叫醒”,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环境结合,展现了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城:象征着阻隔与思念。
- 残莺:象征着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 江云:象征着距离与隔阂。
- 玟瑰:象征着爱情与美好。
- 双樽:象征着欢聚与饮酒作乐。
这些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友情、时光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离愁
B. 友情
C. 时光流逝
D. 以上皆是 -
"日黑山寒"中的“黑”指的是什么? A. 黑暗
B. 寒冷
C. 降雨
D. 夕阳 -
“握手相看,曾经几度论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怀念
C. 愤怒
D. 失落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沈谦的《高阳台》通过更丰富的自然意象传达了对友情的怀念,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两者都以情感为主线,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赏析》
- 《沈谦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