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1-01 21:2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细雨催花,嫩寒锁梦,醒来还带馀酲。
倦试单衣,那堪又近清明。
云屏寂寞秋千冷,早啼残窗外流莺。
怕梁间,燕子归来,蹴损红英。
愔愔天气昏昏过,正枌榆社散,烽火心惊。
赋到江南,谁怜萧瑟兰成。
柳绵不管华生换,尚依然扑向帘旌。
更消魂,画遍阑干,添倍凄清。
白话文翻译:
细雨催促着花开,温柔的寒气锁住了梦,醒来时仍然带着些许醉意。
懒懒地试穿单衣,怎能忍受又近清明时节的寒冷?
云层如屏,寂寞的秋千冷冷清清,窗外流莺早早啼叫。
害怕那屋梁之间,燕子归来时,蹴踏了红色的花瓣。
这样的愔愔天气,昏昏沉沉地过去,正值枌榆社散,心中却因烽火而惊慌。
来到江南,谁会怜惜那萧瑟的兰花呢?
柳絮不管华生的更替,依旧扑向窗帘的旌旗。
更让人消魂的是,画满了栏杆,愈发添了几分凄凉。
注释:
- 细雨:细小的雨,象征温柔和轻愁。
- 催花:催促花开,暗指春天的到来。
- 嫩寒:初春的寒意,形容天气的寒冷。
- 余酲:残留的醉意,表现诗人刚醒时的迷离状态。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时节,天气渐暖,但有时仍然寒冷。
- 云屏:云层如屏风,形容景象的幽静。
- 流莺:黄莺,春天的象征,给人以生机。
- 蹴损红英:燕子归来时,踩踏了盛开的红花。
- 枌榆社:指古代的社日活动,通常是祭祀地方神灵的节日。
- 烽火心惊:战争的动荡让人感到惊慌。
- 萧瑟兰成:萧条的兰花,形容环境的凋零。
- 柳绵:柳树的绵絮,象征春天的柔软和轻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毓卿(约1670-约1740),清代诗人,字仲华,号秋圃,江苏人。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高阳台》创作于初春时节,诗人以细雨、寒意、燕子等意象,写出春天的特质与个人的感受,流露出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初春的自然美与诗人内心的愁苦。细雨催花、嫩寒锁梦,生动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而“醒来还带馀酲”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诗中对燕子归来的惧怕,以及对战争动荡的心惊,表明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特色,燕子、流莺、红英等都承载着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复杂的情感。细腻的描写与悲凉的氛围交织,使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诗的最后几句,尤其是“更消魂,画遍阑干,添倍凄清”,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无尽的感慨。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袁毓卿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巧妙结合,以表达对生命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细雨催花,嫩寒锁梦:细雨促使花朵绽放,初春的寒意让梦境难以醒来。
- 醒来还带馀酲:醒来时仍有醉意,暗示诗人对过去愉快时光的留恋。
- 倦试单衣,那堪又近清明:穿着单衣觉得疲惫,近清明时节却仍旧寒冷。
- 云屏寂寞秋千冷:云层如屏,秋千显得冷清,暗示孤独。
- 早啼残窗外流莺:窗外流莺早啼,预示春天的来临。
- 怕梁间,燕子归来,蹴损红英:害怕燕子归来时破坏了花瓣,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愔愔天气昏昏过: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压抑,时间似乎在沉沉度过。
- 正枌榆社散,烽火心惊:社日散去,心中因战争而感到恐慌。
- 赋到江南,谁怜萧瑟兰成:来到江南,谁会怜惜我的萧条?
- 柳绵不管华生换:柳絮无视世事的变迁,仍旧随风飘荡。
- 尚依然扑向帘旌:仍然扑向窗帘,象征不变的情感与追求。
- 更消魂,画遍阑干,添倍凄清:更让人感伤的是,栏杆上画满了哀愁,愈发显得凄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屏”暗喻孤独的情感。
- 拟人:如“流莺早啼”,赋予鸟类情感。
- 对仗:如“细雨催花,嫩寒锁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美丽与个人愁苦,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享受春天的同时,也对社会动荡、个人命运感到忧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雨:象征温柔与细腻的情感。
- 燕子:春天的使者,也是对过往的追忆。
- 流莺:生命与生机的象征,展现春的气息。
- 红英:美好事物的象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柳绵:春天的柔软与轻盈,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阳台》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袁毓卿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细雨催花”象征了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夏天的炎热
- C. 秋天的收获
- D. 冬天的寒冷
-
“怕梁间,燕子归来,蹴损红英”中,燕子归来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虑
- C. 愤怒
- D.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比较袁毓卿的《高阳台》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春季的美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袁毓卿更多地关注于外部环境对内心的影响,而李清照则通过对梦境的描绘,展示了内心的细腻感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袁毓卿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