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化人示寒山》
时间: 2025-01-04 09:15: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清化人示寒山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师从天台来,示我一集诗。
开编未及读,涕泪已交颐。
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
浮沉苦海中,俗出无端涯。
寒山与拾得,旁观为兴悲。
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
觉此未觉者,当下成牟尼。
此意亦良厚,奈何人罕知。
师持国清钵,欲救云堂饥。
赠言亦安用,聊以报所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在天台山的师父那里学到了一本诗集。刚翻开书页还没来得及认真阅读,眼泪已经流淌不止。世间纷扰的人们,谁能觉悟?在浮沉的苦海中,世俗的迷惘似乎无边无际。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旁观这一切不禁感到悲伤。即便写下三百首诗,劝人警戒,依然遭到嘲笑。对于那些没有觉悟的人,若能当下顿悟,便可成就佛果。这样的意念是深厚的,但为何人们却鲜有理解?师父持着国清的钵,想要救济贫苦的人。赠言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聊以表达对师恩的报答。
注释:
- 天台:指天台山,佛教名山,观音菩萨的道场。
- 涕泪交颐:形容悲伤到流泪,泪水沾湿了脸颊。
- 迷妄:指人们在世俗中迷失自我、无知无觉。
- 浮沉苦海:比喻人生的困苦与无常。
- 寒山与拾得:指寒山寺的高僧寒山和拾得,他们都是禅宗的代表。
- 牟尼:即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象征觉悟与智慧。
- 国清钵:指佛教僧侣的乞食钵,象征清净和施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与佛教思想相关。其诗作常反映对人生、宇宙和宗教的思考,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之道学习佛教的时期,表现了他对世俗迷惘的感慨和对觉悟的渴望。在当时社会,佛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王之道以诗歌传达了他对这一思想的理解与反思。
诗歌鉴赏:
《国清化人示寒山》是一首反映佛教哲理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深刻洞察。开篇即以“师从天台来”引出师父的教诲,表明学习之路的开始,紧接着通过“涕泪已交颐”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感动,情感真挚而深沉。接下来的“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则强调了世人对真理的无知与迷失,引发读者对自我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浮沉苦海”与“俗出无端涯”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常,暗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
寒山与拾得的出现,是一种典雅的对比,他们虽为高僧,却也只能旁观世俗的悲哀,增添了诗的悲悯情怀。而“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则揭示了即使有深刻的智慧与教诲,世人仍然难以领悟,这种无奈之感让人倍感悲伤。
最后,诗人通过“师持国清钵,欲救云堂饥”的意象,表达了对师恩的感激与回报的渴望,强调了施予与救济的宗教思想。整首诗在悲悯与反思中流露出深厚的哲理,促使人们在纷扰的世俗中追求内心的觉悟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师从天台来,示我一集诗:老师从天台山来,给我讲解一本诗集。
- 开编未及读,涕泪已交颐:刚开始翻开书还没看,眼泪已经流淌满面。
- 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谁能觉悟真理?
- 浮沉苦海中,俗出无端涯:在苦海中漂浮沉浮,世俗的迷惘没有尽头。
- 寒山与拾得,旁观为兴悲:寒山与拾得这两位高僧,看到这一切感到悲伤。
- 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写了三百首诗,劝告世人却遭到嘲笑。
- 觉此未觉者,当下成牟尼:如果觉悟的人能顿悟,便可成为佛。
- 此意亦良厚,奈何人罕知:这样的意图是深厚的,但为何人们少有理解。
- 师持国清钵,欲救云堂饥:师父持着清净的钵,想要救济贫困的人。
- 赠言亦安用,聊以报所贻:赠言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聊以表达我的感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沉苦海”,形象生动。
- 对仗:如“纷纷世间人,迷妄觉者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作诗三百篇,劝戒仍嘲嗤”,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世间迷妄与觉悟的思考,表现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呼唤着对内心觉悟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师友的感激与自我反思,强调了教育与觉悟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高僧与智慧。
- 拾得:象征对世俗的超脱与理解。
- 苦海:象征人生的困苦与无常。
- 国清钵:象征佛教的清净与施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之道的诗作主要反映了哪种思想? A. 爱情
B. 乡愁
C. 佛教哲理
D. 战争 -
“浮沉苦海”中“苦海”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财产的损失
C. 战争的痛苦
D. 自然灾害 -
寒山与拾得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对世俗的参与
B. 对世俗的超脱与理解
C. 对名利的追求
D. 对爱情的迷恋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寄寒山僧》: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同样表现了对高僧的敬仰与对人生的思考。
- 《禅僧的诗》:一些现代禅宗诗作,探讨觉悟与人生哲学。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使用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 李白《庐山谣》:不同于王之道的佛教思想,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豪放的个性,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详细介绍与分析。
- 《中国佛教诗歌》:探讨佛教与诗歌的结合,分析相关诗作的背景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