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荐福寺南院》
时间: 2025-01-14 19:2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 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 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 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在长安落第的那个春天,我常常独自游览佛宫的南院。 灯前的金像静止不动,墙壁上题满了古人的诗句。 在鶗鴂的鸣叫声中,双阙下起了雨,牡丹花旁是六街的尘土。 在溪边听到猿猴的啼叫,我将归去,应该询问升平之事,前往秉钧之地。
注释
- 落第: 指科举考试未中。
- 佛宫南院: 指寺庙的南院。
- 灯前不动惟金像: 形容金像在灯光下静止不动。
- 壁上曾题尽古人: 墙壁上题满了古人的诗句,表示此处文化底蕴深厚。
- 鶗鴂声中双阙雨: 鶗鴂是一种鸟,这里指鸟鸣声中,双阙(宫门)下起了雨。
- 牡丹花际六街尘: 牡丹花旁是六街的尘土,六街指长安的主要街道。
- 啼猿溪上将归去: 在溪边听到猿猴的啼叫,表示即将离开。
- 合问升平诣秉钧: 应该询问升平之事,前往秉钧之地,指关心国家大事,前往重要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是唐代诗人,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是他在长安落第后的回忆,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徐夤落第后的春天,他在佛宫南院独自游览,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落第后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描绘了佛宫南院的静谧和文化底蕴,而“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则通过自然景象和城市景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啼猿溪上将归去,合问升平诣秉钧”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长安落第春: 回忆起在长安落第的那个春天,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
- 佛宫南院独游频: 常常独自游览佛宫的南院,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 灯前不动惟金像: 金像在灯光下静止不动,形容佛宫的静谧。
- 壁上曾题尽古人: 墙壁上题满了古人的诗句,表示此处文化底蕴深厚。
- 鶗鴂声中双阙雨: 鸟鸣声中,双阙下起了雨,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牡丹花际六街尘: 牡丹花旁是六街的尘土,通过城市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啼猿溪上将归去: 在溪边听到猿猴的啼叫,表示即将离开。
- 合问升平诣秉钧: 应该询问升平之事,前往秉钧之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自然景象和城市景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象征: 金像和古人的诗句象征着文化底蕴,鶗鴂和牡丹象征着自然和城市的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落第后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像: 象征着静谧和文化底蕴。
- 古人诗句: 象征着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
- 鶗鴂声: 象征着自然和宁静。
- 牡丹花: 象征着美丽和繁华。
- 六街尘: 象征着城市的喧嚣和繁忙。
- 啼猿: 象征着离别和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灯前不动惟金像”中的“金像”象征着什么? A. 静谧和文化底蕴 B. 繁华和喧嚣 C. 离别和孤独 D. 美丽和宁静
-
诗中“壁上曾题尽古人”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B. 诗人对往事的怀念 C. 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D. 诗人对文化底蕴的赞美
-
诗中“鶗鴂声中双阙雨”中的“鶗鴂”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一种树 D. 一种乐器
答案: 1. A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 王维《山居秋暝》: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徐夤《忆荐福寺南院》与杜甫《春望》: 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但徐夤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 收录了徐夤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 《唐诗鉴赏辞典》: 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