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邱》

时间: 2025-01-01 12:57:19

郭外少尘事,仙丘半欲芜。

虚亭留玉舄,荒井汲珊瑚。

夕霭横明灭,丹光乍有无。

似闻笙鹤过,此地即蓬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浮邱
作者: 苏群岳 〔明代〕

郭外少尘事,仙丘半欲芜。
虚亭留玉舄,荒井汲珊瑚。
夕霭横明灭,丹光乍有无。
似闻笙鹤过,此地即蓬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宁静而美丽的仙境。
在城外的山丘上,世俗的喧嚣几乎消失,只有一片荒凉。
空亭中留有玉制的鞋子,荒废的水井里可以汲取到珊瑚般的水。
夕阳的霞光时隐时现,红光乍现又消失。
似乎听见笙声和仙鹤的鸣叫,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注释

  • 郭外:指城外,表示远离繁华的地方。
  • 少尘事:形容少有世俗的琐事,意指宁静。
  • 仙丘:神仙所居住的山丘,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 虚亭:空旷的亭子,暗示着无人之地。
  • 玉舄:玉制的鞋,象征着高贵、清雅。
  • 荒井:废弃的水井,凄凉的意象。
  • 夕霭:傍晚的云霞,表现出美丽但又稍显忧伤的景象。
  • 丹光:红色的光芒,暗示着美好的事物。
  • 笙鹤:笙是一种乐器,鹤是象征长寿的鸟,二者结合暗示着仙境的乐趣与祥和。
  • 蓬壶: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群岳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苏群岳游历山水之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清幽环境的热爱。在明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这种对理想境界的描绘,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安慰。

诗歌鉴赏

《浮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意象,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仙境,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诗的开篇以“郭外少尘事”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喧嚣的境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了“虚亭留玉舄”和“荒井汲珊瑚”,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仙境的静谧,也暗示了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的奢华与孤寂。随着诗句的推进,夕阳的变化和笙声鹤鸣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为生动,色彩更为丰富,时间的流逝与美丽的瞬间交织,营造出一种时光的流转与美好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与意象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歌不仅在字句上和谐,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尤其是“夕霭横明灭,丹光乍有无”,表达了光影变化带来的感伤与美感,仿佛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最终,诗的结尾以“此地即蓬壶”点明主题,表明这里不仅是一个理想的空间,也是心灵的归宿,深化了诗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郭外少尘事:描写远离城市的宁静,表达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向往。
  • 仙丘半欲芜:仙境的丘陵似乎被遗忘,象征着人对理想的追寻与现实的落寞。
  • 虚亭留玉舄:亭子空无一人,留有玉鞋,暗示了孤独与高洁。
  • 荒井汲珊瑚:荒废的井水却清澈如珊瑚,象征着隐秘之美。
  • 夕霭横明灭:夕阳的霞光变化,表现出美的瞬息万变。
  • 丹光乍有无:红光的出现与消失,暗示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似闻笙鹤过:听到仙乐与仙鹤的鸣叫,进一步营造出神秘氛围。
  • 此地即蓬壶:最后的归纳,表明这里是理想中的桃源,心灵的归宿。

修辞手法
诗中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夕霭横明灭”和“丹光乍有无”,通过平行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和画面感。同时,运用意象丰富,诸如“玉舄”、“珊瑚”、“笙鹤”等,构建出一个理想、梦幻的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和仙境的追求,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丘:象征超凡脱俗,代表理想的生活状态。
  • 玉舄:象征高贵与孤独。
  • 荒井:暗示被时间遗忘的美好。
  • 夕霭: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的瞬间。
  • 丹光: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笙鹤:代表和谐与长寿,暗示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郭外少尘事”意指:
    A. 城外的繁华
    B. 远离尘世的宁静
    C. 生活的烦恼

  2. “夕霭横明灭”中的“夕霭”是指:
    A. 早晨的雾气
    B. 傍晚的云彩
    C. 星星的光辉

  3. 诗的最后一句“此地即蓬壶”表达了什么?
    A. 这里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B. 这里是理想中的仙境
    C. 这里充满了烦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理想的自然景色与超脱的情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苏群岳的《浮邱》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有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描绘,但前者更侧重于仙境的静谧,而后者则更强调孤独与酒的乐趣。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有着微妙的不同,体现了各自的风格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