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径山印禅师》

时间: 2024-09-19 21:14:44

市朝声利战方酣,眼看纷纷每不堪。

但有客夸车九九,了无人问众三三。

会当身返东西蜀,要与公分上下庵。

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杖唤鱼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径山印禅师
作者: 陆游 〔宋代〕

市朝声利战方酣,眼看纷纷每不堪。
但有客夸车九九,了无人问众三三。
会当身返东西蜀,要与公分上下庵。
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杖唤鱼潭。

白话文翻译:

在市场的喧嚣中,利益的争斗正如火如荼,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无奈。然而,有人夸耀着自己的车子多达九辆,却没有人问起那些人所拥有的三辆车。我希望能回到东、西蜀,和你共享那边的山庙。春天的梦境悠然自得,不知何在,只有两根竹杖在鱼潭边轻轻唤醒我。

注释:

  • 市朝:指市场或朝廷,暗指社会的繁华与竞争。
  • 声利:指财富和声望,表现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 夸车九九:形容客人夸耀自己拥有的车多,九九代表数量多。
  • 众三三:指很多人只有三辆车,形容人们之间的比较。
  • 身返:希望能回归。
  • 上下庵:指寺庙的上下部分,象征着佛教的寂静和超然。
  • 筇杖:竹杖,常用于修行者或隐士,象征着出世的生活。
  • 鱼潭:象征清静、安逸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渔隐,南宋著名诗人和抗金爱国者。陆游一生创作颇丰,诗风多样,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常常体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表达了他对友人和理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

诗歌鉴赏:

《寄径山印禅师》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陆游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看法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市朝的喧嚣和竞争,表现出现实生活的残酷与无奈。接着,诗人用“夸车九九”与“众三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和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反思。

在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想要回归自然、与友人共享清静生活的愿望。通过“会当身返东西蜀”,可以看出他对山水田园的向往与归属感。他渴望的不是名利,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最后的“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杖唤鱼潭”则将诗意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展现了隐士的洒脱与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陆游对生活的真挚感悟,既有批判又有自我救赎,蕴含着浓厚的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市朝声利战方酣:描绘市场的繁华与人们对财富的争夺正处于激烈状态。
  2. 眼看纷纷每不堪: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无奈与疲惫。
  3. 但有客夸车九九:提到有客人自夸车子多,反映社会的攀比心理。
  4. 了无人问众三三:无人关心那些只有三辆车的人,凸显人们的冷漠与竞争。
  5. 会当身返东西蜀:表达一种渴望,想要回到那片向往的地方。
  6. 要与公分上下庵:希望与友人共度清静的生活。
  7. 春枕悠然梦何许:春天的梦境是悠闲的,不知道在何处。
  8. 两枝筇杖唤鱼潭:用竹杖唤醒自己,象征隐逸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夸车九九”和“众三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的攀比心理。
  • 象征:筇杖和鱼潭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境地。
  • 比喻:将名利之争比作“战方酣”,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个人的感悟为中心,反映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陆游对人生、友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市朝: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竞争。
  • 声利:代表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欲望。
  • 筇杖:象征隐逸与超然的生活方式。
  • 鱼潭:代表宁静与安逸的理想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市朝声利”指的是什么? A. 朋友关系
    B. 社会竞争与名利
    C. 自然景观

  2. 作者希望回归哪个地方? A. 东西蜀
    B. 南方
    C. 北国

  3. “两枝筇杖”象征什么? A. 名利
    B. 友谊
    C. 隐逸生活

答案:1.B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作,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达对历史的追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陆游与王维: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但陆游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多地融入了自然的美感和禅意。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