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时间: 2025-01-14 22:35:56

长夜雨多泥没车,白日闭门人迹疏。

阶下水衣看上壁,庭前檐溜欲成渠。

闲花自发无劳种,蔓草从生不遣锄。

想见幽栖张仲蔚,蓬蒿如树塞园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作者: 刘基 〔明代〕

长夜雨多泥没车,
白日闭门人迹疏。
阶下水衣看上壁,
庭前檐溜欲成渠。
闲花自发无劳种,
蔓草从生不遣锄。
想见幽栖张仲蔚,
蓬蒿如树塞园庐。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长夜里雨水不断,泥泞使得车子无法出行,白天关上门,四周人迹罕至。台阶下的水衣(即洗涤的衣物)挂在墙上,庭前的屋檐水流已经快要成渠。闲花自生,无需去种植,蔓草丛生,任其生长也不去锄掉。想必在这样的环境下,隐居的张仲蔚(指张籍)也会感到无奈,蓬蒿已经像树一样高,堵塞了他的庭院和居所。


注释:

字词注释:

  • 泥没车:泥泞的路面使得车辆无法通行。
  • 水衣:洗过的衣服,水分未干。
  • 檐溜:屋檐滴水,形成的水流。
  • 闲花自发:野花自然生长,无需人工栽种。
  • 蔓草:野草,随意生长。
  • 张仲蔚:指唐代诗人张籍,以隐居生活著称。
  • 蓬蒿:野草,形容庭院杂草丛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了张仲蔚,传说他隐居于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诗人以此引发对隐居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士余,号季山,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诗文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雨季,诗人因天气原因而感到孤寂,反映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喧嚣的逃避心态。


诗歌鉴赏:

《雨中寄季山甫》表现了诗人在雨夜的沉思与孤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寂静、孤独的氛围。开头两句描绘了因大雨导致的泥泞与门闭人稀的景象,给人以一种封闭的感觉,仿佛世俗的喧嚣被隔绝在外。接下来的描写则展现了自然的生长,闲花与蔓草的自由生长,无需人工的干预,反映出一种回归自然的态度。

最后两句提到张仲蔚,传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既有对世俗的逃避,也有对自我内心的追寻。整体而言,诗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夜雨多泥没车:漫长的雨夜,泥泞的道路使车辆无法通行,表现出恶劣的天气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 白日闭门人迹疏:白天关上门,外面人迹罕至,突出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
  • 阶下水衣看上壁:台阶下晾晒的衣物因雨水而未干,形成一种静谧的意象。
  • 庭前檐溜欲成渠:屋檐滴水形成小渠,体现出自然环境的变化。
  • 闲花自发无劳种:花草自然生长,无需人为种植,展现自然的自由与生命力。
  • 蔓草从生不遣锄:蔓草自生,诗人不去锄除,表现出对自然的包容。
  • 想见幽栖张仲蔚:想象隐居的张仲蔚,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蓬蒿如树塞园庐:杂草丛生,形象地描绘了隐居生活的萧条与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蓬蒿如树”比喻杂草生长繁盛,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命力。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崇敬,同时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与思索。诗人在喧嚣的社会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沉思,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代表生活的困境与不便。
  • 闲花、蔓草:象征自然的生生不息与生命的顽强。
  • 张仲蔚:隐士的象征,代表对淡泊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指谁?
    A. 李白
    B. 张仲蔚
    C. 杜甫
    D. 王维

  2. "长夜雨多泥没车"中“泥”的意思是?
    A. 泥土
    B. 泥泞
    C. 泥浆
    D. 泥巴

  3.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想要改变
    B. 感到厌烦
    C. 追求和谐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居秋暝》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雨中寄季山甫》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王维通过描写山中秋天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而刘基则通过雨中的孤寂,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深刻思考。两者在意境上有所相通,均体现了文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探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