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牧牛》
时间: 2025-01-04 08:05: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儿牧牛
作者: 吴志淳 〔明代〕
儿牧牛,丰林清润纵尔游。
长鞭短策莫轻举,从渠饮啮饱即休。
老幼年年仰衣食,耕种田园藉牛力。
早夜单衣自饭之,只恐春来或牛瘠。
日日丁宁语牧儿,老翁饷尔当及时。
笼禽吹笛任相学,慎勿将牛尝苦之。
牛不耕田廪无粟,淮上三年食人肉。
白话文翻译:
小孩在牧牛,丰林清润,任你游玩。
长鞭和短策不要轻易挥动,牛喝水吃草饱了就休息。
老年人和年轻人年年依靠牛来吃穿,
耕作田地全靠牛的力量。
早晚只穿单衣,自己吃饭,
只怕春天来时牛瘦弱。
天天叮嘱牧童,老翁及时给你食物。
笼中的鸟儿吹笛子随便学,
一定不要让牛受苦。
牛不耕田粮仓就没有粮食,
淮河上三年吃人肉。
注释:
- 丰林: 繁茂的森林。
- 长鞭短策: 用于驱赶牛的工具,长鞭是长杆,短策是小棍。
- 仰衣食: 依靠牛来获得衣食。
- 丁宁: 细心叮嘱。
- 牛瘠: 牛瘦弱。
- 廪无粟: 粮仓没有粮食。
- 淮上三年食人肉: 指淮河流域因饥荒而发生人吃人的悲惨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志淳是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他关注社会民生,常以平民视角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农民对牛的重要依赖,表达了对勤劳耕作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和动物的关爱。在那个时代,牛是耕作的主要力量,诗人通过描绘牧牛的场景,展示了农民的辛劳与生活的艰难。
诗歌鉴赏:
《儿牧牛》通过简单的儿童牧牛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诗中不仅有对牛的关爱,更有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儿童在丰林间放牧的悠闲情景,展现出自然的美好和宁静。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生活的思考,强调了牛在农田耕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诗中“老幼年年仰衣食,耕种田园藉牛力”这一句,深刻反映了农民家庭的生存状态,牛不仅是生产力的象征,更是家庭经济的支柱。诗人用“早夜单衣自饭之,只恐春来或牛瘠”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忧虑,反映了农民在自然和经济双重压力下的艰辛。
最后,诗中提到的“淮上三年食人肉”,则是对饥荒的控诉,警示人们要珍惜牛的劳动成果,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呼唤。整首诗在如画的乡村风景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儿牧牛,丰林清润纵尔游。
描述了小孩在丰林中放牧牛,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长鞭短策莫轻举,从渠饮啮饱即休。
提醒牧童不要轻易挥动工具,牛喝水吃草后可以休息。 -
老幼年年仰衣食,耕种田园藉牛力。
强调全家人都依赖牛来获得生活,表现出牛的重要性。 -
早夜单衣自饭之,只恐春来或牛瘠。
描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唯恐春天来时牛会瘦弱。 -
日日丁宁语牧儿,老翁饷尔当及时。
表达了老人对牧童的关心,及时提供食物。 -
笼禽吹笛任相学,慎勿将牛尝苦之。
提到放鸟学习音乐,警告不要让牛受苦。 -
牛不耕田廪无粟,淮上三年食人肉。
最后警示牛的重要性,若没有牛,就会面临饥荒的悲惨局面。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牛比作农民生活的支柱,突显牛的重要性。
- 拟人: 牛被赋予了饮水和吃草的行为,增加了情感的投入。
- 对仗: “早夜单衣自饭之”与“只恐春来或牛瘠”形成对比,增强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明代农民的辛劳与对牛的依赖,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揭示了社会贫困与饥荒的严峻现实,表达了对人道主义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 象征着辛勤劳作与生存的希望。
- 丰林: 代表自然的富饶与美好。
- 单衣: 体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牛”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劳动
- C. 娱乐
- D. 旅行
-
诗人对牧童的叮嘱是出于什么原因?
- A. 保护牛
- B. 学习音乐
- C. 玩耍
- D. 逃避责任
-
“淮上三年食人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A. 丰收的喜悦
- B. 饥荒的悲惨
- C. 和平的生活
- D. 旅游的乐趣
答案:
- B. 劳动
- A. 保护牛
- B. 饥荒的悲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关注农民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乡村自然的美丽与人们的生存状态。
诗词对比:
- 赞美农村生活的《春晓》与反映艰辛的《儿牧牛》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农业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