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入花丛抓鬓》
时间: 2025-01-01 15:0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影•入花丛抓鬓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红凭绿映。正蜂差蝶敕,同引游兴。
早起梳头,好注兰膏,新妆自看鬟影。
相携女伴寻香去,还再顾菱花小镜。
踏青苔香印留痕,惯向花阴僻径。
懊恨花梢无状,一枝低亚处,偏近珠领。
欲倩东君,诉与花神,小立碧梧金井。
前头姊妹都回望,闻娇唤几声低应。
待行行重觅遗钗,更向曲阑閒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花丛中游玩的情景。诗的开头,红花与绿叶相衬,蜜蜂和蝴蝶在花间飞舞,引发游玩的兴致。她早晨梳理头发,细心涂抹兰膏,打扮得美丽动人,自己在镜中欣赏发髻的倒影。她和女伴一起寻香而去,又不时回头照顾菱花镜子。她走在青苔上,留下香气的印记,习惯于在花阴的小径中游玩。她懊恼花梢的娇嫩,恰好低垂的枝条偏偏靠近自己的珠领。她想请东君(春天的神)向花神诉说自己的心事,站在碧梧树下,靠近金色的井边。前面的姐妹们回头相望,听见她娇柔的呼唤低声回应。待她继续寻觅丢失的发钗,更是向曲阑静静倚靠,期待再次相聚。
注释:
- 疏影:可理解为花影或树影,形容细腻的景致。
- 兰膏:一种香料,通常是用来涂抹头发的,象征着女子的妆扮。
- 菱花小镜:指水中倒影或小巧的镜子,寓意女子自赏之美。
- 青苔:生长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象征春天的气息。
- 东君:春天的神,常被视为春天万物复苏的象征。
- 碧梧金井:描绘了优雅的环境,营造出诗中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女诗人,擅长描绘女性生活与情感,作品多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该诗可能是在春日游玩时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游玩的女子,展现了她们的青春活力与生活情趣。整首诗以花、蝶、镜子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和美感的场景。作者通过对女子妆扮及游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女性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不仅有视觉的美感,还有芳香的感受,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懊恨花梢无状”,折射出女子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无奈。诗的尾声则通过姐妹间的互动,展现了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透露出温柔与情感的细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凭绿映:红花与绿叶相衬,描绘出春日的美丽景象。
- 正蜂差蝶敕,同引游兴:蜜蜂和蝴蝶在花间飞舞,激发游玩的兴致。
- 早起梳头:女子早起打扮,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 新妆自看鬟影:自我欣赏,体现出自信与美丽。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红凭绿映”形象地比喻了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蜜蜂和蝴蝶被赋予了“引游兴”的能力,体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如“相携女伴寻香去”,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女性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意象分析:
- 花:象征青春、美丽与生命力。
- 蝶:代表自由与轻盈,常与爱情和美好事物相联系。
- 镜子:自我反省与自我欣赏的象征,体现女性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董以宁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东君”指的是?
A) 夏天的神
B) 秋天的神
C) 春天的神
D) 冬天的神 -
“懊恨花梢无状”中的“无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
- C) 董以宁
- C) 春天的神
-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但更具沉重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 《如梦令》:同样展现女性的情感与生活,但更多强调个人内心的情感起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