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吊林和靖先生墓用吕居仁幽居韵》
时间: 2025-01-21 08:33: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吊林和靖先生墓用吕居仁幽居韵
作者: 龚鼎孳 〔明代〕
薇圃芝岑,分幽派孤山一曲。
碧乱剪此乡如画,鹤天梅屋。
度阁松云炊午饭,绕溪香雪飘寒玉。
姿登临信宿辄忘归,苔阶绿。
无官职,东篱菊。
有主客,王猷竹。
竟廉花立柳,涧林无辱。
西禅东封何限事,灌园卖药生涯足。
我欲扶残醉访高坟,春鸥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水画面,作者在孤山的薇圃芝岑中,感受到这里的独特气息。碧绿的山水如同画卷一般,鹤在梅屋上飞翔,松云间炊烟袅袅,溪边的香雪纷飞。登高望远,让人忘却归路,苔藓覆盖的阶梯显得格外清新。这里没有官职的束缚,东篱下的菊花开得灿烂;在这里,有主客相聚,王羲之的竹子依然挺拔。鲜花在柳树下竞相绽放,溪边的树林也显得无比宁静。西边的禅宗与东边的封建何尝有尽,灌园卖药的生活却足够充实。我想在酒醉之后,去拜访那高高的坟墓,春天的鸥鸟又在天边飞翔。
注释
- 薇圃:指种植薇菜的园圃。
- 芝岑:芝草和岑草,象征高洁的植物。
- 碧乱:指山水交融,色彩丰富如画。
- 鹤天梅屋:鹤在梅花屋上飞翔,象征清雅。
- 度阁松云:在阁楼上看到松树和云朵,描绘生活的闲适。
- 香雪:指溪边飘落的雪,象征清新。
- 苔阶绿:苔藓覆盖的台阶,代表幽静之地。
- 东篱菊:东边篱笆下盛开的菊花,象征田园生活。
- 西禅东封:指西方的禅宗与东方的封建制度。
- 灌园卖药:指种菜卖药的生活,表现安逸的田园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鼎孳,明代诗人,字子明,号惟庵,晚号香山,生活在明中期。他在政治上持有较为清淡的态度,热爱自然,崇尚隐逸生活。作品风格自然清新,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作者吊唁林和靖(林逋)先生的墓前,表达对这位隐士的追思与敬仰。林和靖以清高隐逸而著称,是作者心中理想的隐士形象,诗中描绘的场景与林先生的生活理念相呼应。
诗歌鉴赏
《满江红 吊林和靖先生墓》是一首具有强烈个人情感和自然美的诗作。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林和靖的怀念。诗中多次出现自然景物,如“薇圃”、“松云”、“溪香”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通过“无官职,东篱菊”一句,诗人强调了隐士生活的自由与清净,与官场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东篱菊”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更象征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中最后一句“我欲扶残醉访高坟,春鸥熟”则透露出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沉痛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淡然。
在形式上,诗的语言工整,音韵和谐,使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薇圃芝岑: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场景,象征着高洁的生活。
- 分幽派孤山一曲:孤山的风景如同一曲优美的乐章,传递出孤高之感。
- 碧乱剪此乡如画:用“碧乱”形容山水的交融,突显出如画的自然景色。
- 鹤天梅屋:鹤的出现增加了诗的灵动感,梅屋则象征高雅。
- 度阁松云炊午饭:描绘了清闲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 绕溪香雪飘寒玉: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美丽的氛围。
- 姿登临信宿辄忘归:表现了诗人登高临远的忘我状态。
- 苔阶绿:描绘出自然的生机。
- 无官职,东篱菊:强调了隐逸生活的自由和田园的美好。
- 有主客,王猷竹:提到王羲之,象征文人雅集的场景。
- 竟廉花立柳,涧林无辱: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 西禅东封何限事:探讨了哲学与人生的广阔。
- 灌园卖药生涯足: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 我欲扶残醉访高坟,春鸥熟:最后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乱剪此乡如画”,将自然景色比喻为画卷。
- 拟人:如“香雪飘寒玉”,赋予雪和玉以灵动的特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薇圃:象征隐逸与清雅的生活。
- 孤山:代表孤高、独立的人格。
- 鹤:象征长寿与清高。
- 梅:象征高洁与坚韧。
- 东篱菊:象征田园自得与超脱世俗。
- 春鸥:象征自由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篱菊”象征什么? A. 官职
B. 田园生活
C. 忘我状态
D. 友谊 -
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态度是? A. 否定
B. 向往
C. 忽视
D. 不屑 -
“碧乱剪此乡如画”中的“碧乱”指的是什么? A. 颜色的单一
B. 山水的交融
C. 风景的丑陋
D. 人的纷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山中杂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诗词对比
龚鼎孳的《满江红》与陶渊明的《饮酒》在主题上均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龚的作品更加强调自然景物的描绘,而陶则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龚鼎孳全集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