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后喜雨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07 22:49:22

密洒疏飘尽自由,通宵到晓未须休。

平生愁听芭蕉雨,何事今来听不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旱后喜雨四首 其四》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密洒疏飘尽自由,
通宵到晓未须休。
平生愁听芭蕉雨,
何事今来听不愁。


白话文翻译:

这场雨密密地洒下,轻轻地飘洒,淋得我感到十分自在;
整夜下到天明,根本无需停歇。
我一生以来常常忧愁地听着芭蕉叶上的雨声,
而如今却为何能听得这雨声而不再忧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密洒:细密地洒落。
  • 疏飘:轻柔地飘洒。
  • 通宵:整个夜晚。
  • 平生:一生以来。
  • :忧愁、烦恼。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芭蕉雨”常常用来形容雨声,芭蕉叶在雨中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给人以宁静,但也可能让人因其凄凉的意境而感到忧愁。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出现,承载着诗人对人生苦闷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风格洒脱而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当时正值干旱之后,雨水来临,诗人借雨抒发内心的喜悦与释然。诗中反映了农民对雨水的期盼和感激,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旱后喜雨四首 其四》展现了诗人对雨水的深切感受,密洒与疏飘的描写,既体现了雨的细腻,又传达了诗人心中的自在与愉悦。诗的开头以“密洒疏飘”来描绘雨的多样形态,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仿佛听到了雨滴落在地面或叶子上的声音。接着“通宵到晓未须休”强调了雨水的持续性,暗示着这种生命的滋润是多么的珍贵。

而后两句则转向诗人内心的变化,以“平生愁听芭蕉雨”引出自己过去的忧愁。这种情感的对比令人感受到强烈的反差,过去忧愁的雨声在如今的雨声中变得愉悦,体现了一种心境的转变。诗人在经历了干旱的苦恼后,雨的来临不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情感的释放。

整首诗将外在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宋代诗歌清新的气息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密洒疏飘尽自由:雨水密密洒落,轻轻飘散,使心灵感到自由。
  2. 通宵到晓未须休:雨水从夜晚下到天亮,持续不停,带来无尽的生机。
  3. 平生愁听芭蕉雨:过去常常忧愁地听芭蕉叶上的雨声,感到烦恼。
  4. 何事今来听不愁:如今却能在雨声中找到宁静,心中无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声与心境相联系,体现情感的变化。
  • 对仗:首句和次句之间形成密切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雨水的喜悦和对心境转变的感慨,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希望。
  • 芭蕉:常用来象征孤独与忧愁,但在此处与雨声结合,展现出情感的转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密洒疏飘”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雨的形态
    • B. 风的声音
    • C. 太阳的光辉
  2. 诗人过去常常愁苦的声音是什么?

    • A. 风的呼啸
    • B. 芭蕉雨
    • C. 鸟鸣声
  3.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变化?

    • A. 从忧愁到快乐
    • B. 从快乐到忧愁
    • C. 无变化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旱后喜雨》中的自然景象形成对比,前者表达了对国家破亡的忧愁,后者则是对自然恩赐的感激,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