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巴陵空寺诗
作者: 阴铿 〔南北朝〕
日宫朝绝磬。
月殿夕无扉。
网交双树叶。
轮断七灯辉。
香尽奁犹馥。
幡尘画渐微。
借问将何见。
风气动天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巴陵空寺的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清晨,阳光照耀在寺庙上,晨钟悠扬;傍晚,月光洒落,寺殿却没有开门。树叶交织在一起,仿佛网状,灯火渐渐熄灭,光辉暗淡。香火虽已熄灭,但余香仍在香奁中飘散;寺庙的幡旗也因尘埃而显得微弱。诗人询问,这里究竟能看到什么?风轻轻拂动,似乎在动摇天上的衣袂。
注释:
- 日宫:指太阳,象征朝晨的光辉。
- 绝磬:指钟声停止,表达清晨的宁静。
- 月殿:指月光照耀的殿宇,暗示傍晚的景象。
- 网交:形容树叶交错,像网一样。
- 轮断:灯火熄灭,光辉消散。
- 香尽:香火已熄灭。
- 奁:香奁,装香的器具。
- 幡尘:寺庙中的幡旗,因尘埃而暗淡。
- 借问:恳请询问。
- 风气:风吹动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阴铿,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写山水诗和描绘寺庙景象,作品多富有禅意,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游览巴陵空寺时,作者通过对寺庙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巴陵空寺以其清幽的环境和宁静的氛围而闻名,成为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
诗歌鉴赏:
这首《游巴陵空寺诗》以清晨与傍晚的对比构成了诗歌的主要意境。开篇描绘了晨钟的宁静与月光的冷清,二者形成了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变换。诗人在描绘寺庙环境的同时,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尤其是在“香尽奁犹馥”一句中,虽然香火已熄灭,但余香依旧,暗示着灵魂的宁静和对信仰的坚守。
诗中“借问将何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疑惑与思考,似乎是在询问在这样的环境中,究竟能见到什么样的景象或心灵的启迪。最后一句“风气动天衣”更是将自然的微风与人的心灵相连,表达出一种对自然与心灵交融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索,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与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宫朝绝磬:晨时阳光透过寺庙,钟声已然停止,营造出一种清晨的宁静氛围。
- 月殿夕无扉:傍晚时分,月光洒在寺殿上,但大门紧闭,象征着一种孤寂与封闭。
- 网交双树叶:树叶交错,像网络一样,暗示自然的交融与生机。
- 轮断七灯辉:灯光渐渐熄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光辉的消逝。
- 香尽奁犹馥:香火已尽,但余香犹存,表现出信仰的持久和内心的宁静。
- 幡尘画渐微:寺庙中的幡旗因尘埃而显得微弱,象征着外在世界的影响。
- 借问将何见:诗人发出疑问,表达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
- 风气动天衣:微风拂动,仿佛把天上的衣袂也摇动,表现出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宫朝绝磬,月殿夕无扉”,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比喻:将树叶比作网,形象生动。
- 拟人:风气动天衣,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巴陵空寺的描绘,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内心的宁静。诗人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对信仰的思考与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宫:象征光明与希望。
- 月殿:象征宁静与孤独。
- 树叶: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交织。
- 香火:代表信仰和精神追求。
- 风气:象征自然的气息与心灵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宫朝绝磬”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清晨的喧闹 B. 清晨的宁静 C. 傍晚的孤独 -
诗中提到的“香尽奁犹馥”表达了什么?
A. 信仰的消失 B. 余香的持久 C. 无香的状态 -
“借问将何见”一句的含义是?
A. 询问自然 B. 询问生活的意义 C. 询问他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阴铿的《游巴陵空寺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宁静,但前者更侧重于寺庙的氛围,后者则表现了秋天的美景与远离尘嚣的生活。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阴铿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