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巴陵空寺诗》

时间: 2025-01-17 10:03:27

独眠虽已惯,秋来只自愁。

火笼恒煖脚,行障镇床头。

眉含黛俱敛,啼将粉共流。

谁能无别恨,唯守一空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巴陵空寺诗
作者:阴铿 〔南北朝〕
独眠虽已惯,秋来只自愁。
火笼恒煖脚,行障镇床头。
眉含黛俱敛,啼将粉共流。
谁能无别恨,唯守一空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天独自一人时的愁苦心情。虽然一个人生活已经习惯,但随着秋天的到来,愁绪却愈加明显。火炉的温暖只是在脚下,床头的障碍物则显得孤独。眉毛和黛色相伴,泪水与粉妆一起流淌。谁能没有离别的怨恨呢?只有我守着这空荡荡的楼阁。

注释:

字词注释:

  • 独眠:一个人睡觉,指孤独生活。
  • :羞愧,愁苦。
  • 火笼:用来取暖的器具。
  • 行障:床头的屏障或障碍物。
  • 眉含黛:形容眉毛如黛色般浓密。
  • 啼将粉共流:形容因悲伤而流泪,眼泪与妆容一起流失。
  • 别恨:离别后产生的怨恨或思念。

典故解析:

  • 空楼:象征孤独与失落,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阴铿,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深沉。他的诗常常以孤独、思念为主题,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个人生活艰辛,诗人常常在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中表达对人生的深思。

诗歌鉴赏:

《游巴陵空寺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头“独眠虽已惯”,点明了诗人在独处中的习惯,但随之而来的“秋来只自愁”则突显了秋天带来的愁绪。秋天常常被视为一个忧伤的季节,诗人以此为背景,传达了他在这一季节中愈加明显的孤独感。

“火笼恒煖脚,行障镇床头”,诗人用火笼的温暖与床头的障碍形成对比,前者是物质上的温暖,后者则是精神上的孤独。整个环境的描写凸显出诗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矛盾。

接下来的“眉含黛俱敛,啼将粉共流”,则深化了情感的表现,泪水与彩妆的流逝象征着失去与伤感,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一句“谁能无别恨,唯守一空楼”,不仅是对自己处境的感叹,也是对人生普遍孤独与别离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孤独和思念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眠虽已惯:表达了习惯了独自一人的生活。
  2. 秋来只自愁:随着秋天的到来,愁苦加重。
  3. 火笼恒煖脚:火炉给脚下带来温暖,表明物质上的安慰。
  4. 行障镇床头:床头的障碍物则象征着孤独与隔离。
  5. 眉含黛俱敛:描写情绪低落,眉毛如黛色般凝重。
  6. 啼将粉共流:泪水与妆容同流失,体现出悲伤的情感。
  7. 谁能无别恨:表达了普遍的人生感受,谁能没有离别的怨恨。
  8. 唯守一空楼:最终守着空荡的楼阁,象征着孤独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火笼与行障形成的对比,展现出环境的对立。
  • 拟人:泪水与妆容的结合,赋予情感以形象。
  • 对仗:如“眉含黛俱敛,啼将粉共流”,形成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与思念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愁苦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而细腻,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楼:象征孤独与失落,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火笼:象征温暖,却又显得孤单。
  • 泪水与粉妆:象征着情感的流逝与悲伤的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独眠”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人睡觉
    • B. 和朋友一起
    • C. 夫妻同眠
  2. “秋来只自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愁苦
    • C. 厌倦
  3. “唯守一空楼”的含义是什么?

    • A. 守护自己的家
    • B. 生活的孤独与失落
    • C. 寻找朋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阴铿的孤独与王维的自然哲学形成对比,王维更多体现的是对自然的向往,而阴铿则更专注于个体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