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内赴徵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0:37:03

王命三徵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白的《别内赴徵三首 其一》原文如下:

王命三徵去未还,
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
相思须上望夫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奉命出征,已经离开了家乡,但还没有回来。明天我就要告别,走出吴关。那高耸的白玉楼阁在视线中消失不见,我的思念之情只能借助登上望夫山来寄托。

注释:

  • 王命:指的是皇帝的命令。
  • 未还:还没有回来。
  • 明朝:明天,指将来的时间。
  • 吴关:古代吴地的关口,象征着离开故土。
  • 白玉高楼:用来比喻高楼大厦,象征着繁华与富贵。
  • 相思:思念之情。
  • 望夫山:传说中的山,象征着对远方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以豪放的个性和高超的诗才而闻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他的诗歌以奔放、清新、洒脱著称,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创作背景:

《别内赴徵三首》创作于李白被征召出征之际,反映了他对离别的无奈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唐代正值盛世,士人多有出征的经历,诗中表现了士人对国家责任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诗歌鉴赏:

李白的《别内赴徵三首 其一》是一首情感深邃、意象丰富的诗作。诗的开篇“王命三徵去未还”,直接引入了出征的主题,展示了士人因国家需要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接着“明朝离别出吴关”一句,时间的前瞻感增强了离别的迫切性,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白玉高楼看不见”,将目光从离别的现实转向了理想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白玉高楼象征着繁华的都市与理想的归宿,而它的消失则暗示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在离别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与无望。

最后一句“相思须上望夫山”,用望夫山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对亲人深沉的思念,表达了在离别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这一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也使得全诗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立体,形成了一种对比:一方面是对责任与使命的承担,另一方面是对亲情与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离别后的复杂情感,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与细腻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命三徵去未还:以帝王的命令作为出发点,表明出征是被迫的,暗示了士人的责任感。
  2. 明朝离别出吴关: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增加了离别情感的迫切性。
  3. 白玉高楼看不见:通过白玉高楼的意象,反映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落差。
  4. 相思须上望夫山:用望夫山的意象表达了思念与期盼,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白玉高楼象征着理想与繁华,望夫山则代表思念与渴望。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律之美。
  • 夸张:通过“看不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失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无奈与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出士人在国家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命:责任与使命的象征。
  • 吴关:离别的象征,代表故乡的界限。
  • 白玉高楼:理想与繁华的象征。
  • 望夫山:思念与期盼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白的《别内赴徵三首 其一》是哪一朝代的作品?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王命”指的是:

    • A. 家人的命令
    • B. 皇帝的命令
    • C. 自己的决定
  3. “白玉高楼”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繁华与富贵
    • C. 战争

答案:

  1. B. 唐代
  2. B. 皇帝的命令
  3. B. 繁华与富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别内赴徵三首 其一》和王维的《送别》在离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突出士人的责任感和个人情感的矛盾,而王维则更多表现了自然与人情的融合,展现出更加宁静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