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兴六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3:57:45

夕阳下桑柘,馀晖挂西山。

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

綵云无朝昏,绿萝竟暄寒。

昔与霞上人,同跨双飞翰。

上凌紫霄峰,下弄白石湍。

风吹堕渺莽,及此行路难。

佳人应望予,我岂真忘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杂兴六首 其二
作者: 范成大

夕阳下桑柘,馀晖挂西山。
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
綵云无朝昏,绿萝竟暄寒。
昔与霞上人,同跨双飞翰。
上凌紫霄峰,下弄白石湍。
风吹堕渺莽,及此行路难。
佳人应望予,我岂真忘还。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映照下的桑树和柘树之间,余晖挂在西山上。
那西山究竟在哪里呢?隐隐约约在紫色的山翠之间。
彩云没有白天和黑夜,绿萝却在暖和和寒冷之间变化。
往昔我与那霞光中的人,一同乘着双翅飞翔。
我们在紫霄峰上飞得高,在白石的急湍水中嬉戏。
微风吹拂,草木摇曳,眼前的路途变得艰难。
美人应该在思念我,我怎会真的忘记归来?

注释:

  • 桑柘: 指桑树和柘树,都是常见的树木。
  • 馀晖: 指太阳落山后留下的余光。
  • 冉冉: 形容缓缓升起或移动。
  • 綵云: 指五彩斑斓的云彩。
  • 绿萝: 一种常绿植物,这里指代春夏的生机。
  • 双飞翰: 指双翅飞翔的鸟,象征自由与快乐。
  • 紫霄峰: 意为高耸入云的山峰,象征高远。
  • 白石湍: 白色的石头与急流,描绘自然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远,号石湖,江苏吴江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秋日杂兴六首》是范成大在晚年所作,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中展现出他在秋日时分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夕阳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开头的“夕阳下桑柘”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树木上,形成了温暖的氛围。接下来的“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则通过问句引导读者思考,让人感受到对远山的眷恋与探索。

诗中提到的“昔与霞上人,同跨双飞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享受自然、共度快乐时光的美好回忆。转折处,诗人感受到“风吹堕渺莽,及此行路难”,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考。最后一句“佳人应望予,我岂真忘还”,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不舍,情感深厚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阳下桑柘:夕阳下的桑树和柘树,传达出秋日的宁静。
  • 馀晖挂西山:余晖照耀着西山,描绘出夕阳西下的美景。
  • 西山在何许,冉冉紫翠间:诗人对西山的寻觅与对远方的向往。
  • 綵云无朝昏,绿萝竟暄寒:描绘时光流转中的变化,表达自然的无常。
  • 昔与霞上人,同跨双飞翰:回忆与友人一起飞翔的快乐时光。
  • 上凌紫霄峰,下弄白石湍:象征自由与追求,展现壮美的自然。
  • 风吹堕渺莽,及此行路难:感受到人生的艰难与旅途的困苦。
  • 佳人应望予,我岂真忘还: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强调内心的真实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夕阳下桑柘”比喻宁静的秋日。
  • 拟人:如“风吹堕渺莽”,赋予风以动感。
  • 对仗:如“上凌紫霄峰,下弄白石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情感丰富而深邃,展现了人对于自由、友谊和爱情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美好时光的回忆。
  • 西山:代表遥远的理想与追求。
  • 綵云:象征变化与无常。
  • 佳人:代表诗人心中美好的情感寄托。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丰富的情感层次,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夕阳下桑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伤感
    b) 宁静
    c) 激动

  2. “昔与霞上人,同跨双飞翰”中“霞上人”指代的是谁? a) 朋友
    b) 爱人
    c) 自己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谁的思念? a) 朋友
    b) 佳人
    c) 自己

答案:

  1. b) 宁静
  2. b) 爱人
  3. b) 佳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秋日杂兴》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范成大的诗更侧重于对友人与爱人的思念,而李白则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拜与个体的渴望自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范成大相关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