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
挑落寒灯一点青,
方知斜月半窗明。
无端一阵秋声起,
唤作铜饼蟹眼鸣。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我轻轻挑落灯光,发现斜窗外的月光正好照在半窗之上。忽然听到一阵秋天的声音,像是铜饼在鸣叫,像是蟹眼在呼唤。
注释:
- 挑落:轻轻拨动,指灯火摇曳。
- 寒灯:寒冷的灯光,暗示了秋夜的清冷。
- 斜月:指月亮的光线斜射入窗。
- 无端:没有原因,突然。
- 秋声:秋天的声响,通常指虫鸣等声音。
- 铜饼:比喻声音清脆,如同铜器发出的声音。
- 蟹眼:形容声音细小而清脆,像蟹眼的鸣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咏物诗和山水诗闻名,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秋夜》创作于北宋灭亡后,南宋时期的一个秋夜,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沉思的情感。
诗歌鉴赏:
《秋夜》是一首描绘秋夜宁静景象的诗作,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借助灯光和月光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清冷而又深邃的情感。首句“挑落寒灯一点青”,通过“挑落”二字,表现出诗人对灯火的轻柔触碰,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一点青”则暗示了寒冷的环境,映衬出秋夜的萧条。接着“方知斜月半窗明”,用斜射的月光来表现夜的宁静与美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思考。
第三句“无端一阵秋声起”,则带来了一种突如其来的秋天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唤作铜饼蟹眼鸣”的比喻,将细微的虫鸣与铜饼的声响结合,展现了秋夜的生动与灵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展现了秋夜的美丽与清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情感与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挑落寒灯一点青”: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轻触灯火,灯光微弱,映照出青色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方知斜月半窗明”:通过对比,发现斜月的明亮照耀,增添了夜晚的美感与宁静。
- “无端一阵秋声起”:突如其来的秋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暗示生命的活力和变化。
- “唤作铜饼蟹眼鸣”:细腻的声音比喻,引发读者对秋夜声音的联想,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铜饼蟹眼鸣”,将声音与物体形态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通过“唤作”赋予声音以生命,让自然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灯光与月光,表现了自然的静谧与美丽,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灯:象征孤独与清冷。
- 斜月:象征希望与光明。
- 秋声: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 铜饼蟹眼:象征细腻与生动的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挑落寒灯”指的是什么?
A. 摇动的灯光
B. 灯光熄灭
C. 点燃的火焰 -
“无端一阵秋声起”中的“无端”意思是?
A. 有原因
B. 突然
C. 可预见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夜的美丽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夜晚的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 《秋夕》:表现秋天的凄凉与思索,主题与《秋夜》相似,但情感略显悲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