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鹫寺堂中然独作礼开山定心尊者尊者唐人》
时间: 2025-01-01 13:15: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灵鹫寺堂中然独作礼开山定心尊者
作者: 陆游 〔宋代〕
半世吴松理钓丝,蜀山著脚岂前知。
云堂已散三三众,卵塔空寻点点师。
戴雪数峰临峭绝,浮花一水舞沦漪。
劳生未尽能重到,应扫流尘读此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作者在半生的时光里,像在吴松河边理理钓丝,然而在蜀山脚下却未曾料想到这条路会走到今天。接着提到云堂已散,三三两两的人已经散去,自己在卵塔前空寻往日的师长。后两句描绘了雪峰的壮丽和浮花在水面的舞动,最后感叹人生未尽,重回此地应当扫去尘埃,细品诗中的智慧。
注释:
- 吴松:指的是吴江流域的松树,通常与钓鱼相关,象征安逸的生活。
- 蜀山:指四川的山脉,代表着高远和艰险。
- 云堂:指云雾缭绕的地方,象征道教或佛教的清净之所。
- 卵塔:形状如卵的塔,常见于佛教寺庙,象征着求道和追寻真理。
- 浮花:在水面漂浮的花,象征着美丽和短暂。
- 沦漪:水波荡漾,象征着生命的流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作品以诗词、散文和文论为主,风格豪放而又细腻,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回首自己的一生,感慨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感慨,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首句“半世吴松理钓丝”将读者带入一个悠闲的钓鱼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随之而来的“蜀山著脚岂前知”,则将这一切的宁静打破,暗示人生的不可预测性。接着“云堂已散三三众”,描绘出一个空寂的场所,表达了世事无常,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后半部分的“戴雪数峰临峭绝”,则用雪峰的高洁与险峻,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追求与超越,而“浮花一水舞沦漪”则是对生命短暂美好的感叹。
整首诗在景色描绘中融入了哲理思考,使得诗意更加深入人心。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反思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最后一句“应扫流尘读此诗”更是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体悟生命的真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世吴松理钓丝:描绘诗人在吴松旁边的悠闲生活,暗示他对于安逸生活的向往。
- 蜀山著脚岂前知:反转前句,表现人生的不可预知,蜀山的脚下是人生的另一重境界。
- 云堂已散三三众:描绘一个清净的佛教场所,但人群已散,表现出孤独与失落。
- 卵塔空寻点点师:在空荡荡的卵塔前,追寻过去的智者和师长,感受到失落。
- 戴雪数峰临峭绝:描绘雪峰的高耸和绝美,象征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浮花一水舞沦漪:描绘水中浮动的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劳生未尽能重到:感慨人生的旅程仍未结束。
- 应扫流尘读此诗:提醒人们要去除生活的尘埃,去体悟诗中所含的哲理。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浮花一水舞沦漪”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流动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鼓励人们在繁忙中留心体悟生命的真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松:象征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 蜀山:象征高远与追求。
- 云堂:象征清净的精神追求。
- 卵塔:象征求道与智慧。
- 雪峰:象征理想与奋发向上的精神。
- 浮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半世吴松理钓丝”中“吴松”指的是哪种意象?
- A. 山岳
- B. 松树
- C. 河流
- D. 竹林
-
诗中提到的“云堂”是什么地方?
- A. 茶馆
- B. 佛教寺庙
- C. 书院
- D. 家庭
-
诗人通过描绘雪峰想表达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理想与追求
- C. 友谊的珍贵
- D. 家乡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李白的山水诗:陆游更注重人生哲理,而李白则强调个性与豪放。
- 陆游与杜甫的抒情:陆游的诗更具个人感悟,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