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明十三陵》

时间: 2025-01-08 02:48:33

龙蟠虎伏莽山冈,出红墙,树苍苍。

一代佳城,终古葬君王。

今日我来风乱吼,沙汗漫,日昏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蟠虎伏莽山冈,出红墙,树苍苍。一代佳城,终古葬君王。今日我来风乱吼,沙汗漫,日昏黄。

白话文翻译:

在莽莽的山冈上,龙似的盘踞,虎似的伏卧,红墙外面,苍翠的树木耸立。一代美好的城市,永远埋葬着君王。今天我来到这里,狂风呼啸,沙尘弥漫,夕阳西下,天色昏黄。

注释:

  • 龙蟠虎伏: 形容山势雄壮,如龙蜿蜒盘踞,虎静伏而卧。
  • 莽山冈: 指茂密的山冈,景色苍翠。
  • 红墙: 指明十三陵的红色墙壁,具有历史象征意义。
  • 一代佳城: 指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如明代的皇城。
  • 终古葬君王: 君王永远安息于此,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
  • 风乱吼: 形容风声呼啸,气氛紧张。
  • 沙汗漫: 沙尘飞扬,环境恶劣。
  • 日昏黄: 夕阳西下,天色昏黄,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典故解析:

  • 明十三陵: 明代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代表着明代的历史和文化。
  • 风乱吼: 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风声象征着岁月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玢,近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其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感,风格上多采用古诗词的形式。

创作背景:

《江城子 明十三陵》创作于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明代皇城的追忆之时,借以表达对先辈的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此诗以其壮丽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明十三陵的历史厚重感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开篇以“龙蟠虎伏”描绘了陵墓周围雄伟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一种气吞山河之势,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接着通过“出红墙,树苍苍”描绘出陵墓的庄严与肃穆,红墙象征着历史的厚重,苍翠的树木则增添了一丝生机与哀愁。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将视角转向个人的内心,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今日我来风乱吼”,通过狂风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不安,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无情;而“沙汗漫”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给人一种孤独和渺小的感觉。

结尾的“日昏黄”不仅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也象征着历史的落幕与时光的流逝,令人感到无尽的惆怅与思索。整首诗以深刻的历史感和丰富的情感,展现出诗人的思维与情怀,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龙蟠虎伏莽山冈: 描绘了陵墓周围的自然环境,展现出雄壮之美。
  2. 出红墙,树苍苍: 进一步描写了明十三陵的红墙和苍翠的树木,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
  3. 一代佳城,终古葬君王: 表达了历史的永恒与对先王的缅怀。
  4. 今日我来风乱吼: 描述了诗人来到此地时的情景,充满了情感的冲击。
  5. 沙汗漫,日昏黄: 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传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龙蟠虎伏”形象地描绘了山势的雄伟。
  • 拟人: “风乱吼”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 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明十三陵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和对先王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着权威与力量。
  • : 象征着勇猛与威严。
  • 红墙: 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 苍树: 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轮回。
  • 夕阳: 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龙蟠虎伏”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人物
    • B. 自然景色
    • C. 城市建筑
    • D. 文化遗产
  2. 诗中提到的“红墙”指的是哪个历史遗址?

    • A. 故宫
    • B. 颐和园
    • C. 明十三陵
    • D. 长城
  3. 诗中“今日我来风乱吼”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厌倦

答案:

  1. B. 自然景色
  2. C. 明十三陵
  3.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滕王阁序》 - 王勃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江城子 明十三陵》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悲伤与失落,后者则通过对明十三陵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与敬仰之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