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见《众香词》、《瑶华集》、《昭代词选》》

时间: 2025-01-14 12:35:19

绣帏睡起倚香篝。

镜光浮。

翠云流。

向午恹恹,犹自怯梳头。

廿四番风吹欲尽,花纵好,为谁留。

背人独上最高楼。

捲帘钩。

黯凝眸。

信道垂杨,难系是孤舟。

渺渺关山烟水外,芳草路,织成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绣帏睡起倚香篝。镜光浮。翠云流。向午恹恹,犹自怯梳头。廿四番风吹欲尽,花纵好,为谁留。背人独上最高楼。捲帘钩。黯凝眸。信道垂杨,难系是孤舟。渺渺关山烟水外,芳草路,织成愁。

白话文翻译

在绣帏中睡醒,倚靠着香篝,镜子里的光影浮动,翠色的云朵飘流。正午时分,懒洋洋的,仍然害怕梳理头发。廿四阵风即将吹尽,虽然花儿美丽,却为谁而留呢?我背后独自登上最高的楼,卷起窗帘,凝视远方,情不自禁。只道那垂柳,难以系住的是我的孤舟。遥远的山水之外,芳草的路,织成了我的愁绪。

注释

  • 绣帏:绣制的帷帐,指房间内的装饰。
  • 倚香篝:靠在散发香气的篝火旁。
  • 镜光浮:镜子里的光影摇曳不定。
  • 廿四番风:指二十四种风,形容风的多变与轻柔。
  • 独上最高楼:独自一人登上高楼,象征孤独。
  • 垂杨:指垂柳,常用作思念或离愁的象征。
  • 渺渺:形容远、模糊的样子。
  • 织成愁:将愁思编织在一起,形象地表达感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琇,清代词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其风格细腻,常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杨琇生活的动荡时期,社会环境充满不安,个人情感的孤寂与愁苦在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

《江城子》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的词作,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愁苦。开头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词人赖在香篝旁,镜子里的光影映射出一种漫不经心的状态,这种状态暗示出对生活的无奈与疲惫。接着,词人用“廿四番风吹欲尽”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美好,却又隐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背人独上最高楼”一句,展现了词人的孤独与无助。高楼不仅是物理上的高处,更是情感上的孤立。在高楼之上,词人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只有那“黯凝眸”的神态揭示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失落。

最后,词人在远方的山水与芳草路的描写中,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整首词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愁苦,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帏睡起倚香篝:词人从梦中醒来,靠在香气四溢的篝火旁,暗示了温馨的环境。
  • 镜光浮:镜子里的光影在波动,象征着内心情感的变化。
  • 向午恹恹,犹自怯梳头:正午时分,懒洋洋的,显示出对生活的无力感。
  • 廿四番风吹欲尽:风的轻柔与花的美丽形成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背人独上最高楼:独自一人,表现孤独的心境。
  • 捲帘钩:卷起窗帘,象征遮挡与隐秘的情感。
  • 信道垂杨,难系是孤舟:柳树的柔美与孤舟的无助形成对比,表现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 渺渺关山烟水外,芳草路,织成愁:远方的景色与愁思交织,形成了一幅忧愁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内心情感,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 拟人:镜光、风等赋予生命,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词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探讨了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折射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绣帏:象征温馨与安逸。
  • 香篝:代表着生活的细腻与情感的温暖。
  • 垂杨:象征思念与离愁。
  • 孤舟:象征孤独与无助。
  • 芳草路:代表着人生旅途的愁苦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江城子》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词中“廿四番风”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风的柔和
    • B. 风的猛烈
    • C. 风的寒冷
    • D. 风的持续
  3. 词人独自上楼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激动
    • D. 忧伤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比较杨琇的《江城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孤独与愁苦,前者更多的是对生活状态的反思,后者则是对爱情的怀念与追忆。

参考资料

  1. 《清代词人研究》
  2. 《古典诗词鉴赏》
  3. 《杨琇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