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08 23:27:47

西风万里一扁舟,舣汀州,为谁留。

江草江花,相对各夷犹。

何计呼来双白鸟,尘心浣,与同游。

十年踪迹叹悠悠,几沉浮,又清秋。

重展画图,帘外月如钩。

往事如今谁记取,扶梦去,水空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风万里一扁舟,舣汀州,为谁留。江草江花,相对各夷犹。何计呼来双白鸟,尘心浣,与同游。十年踪迹叹悠悠,几沉浮,又清秋。重展画图,帘外月如钩。往事如今谁记取,扶梦去,水空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在西风吹送的万里江面上,一只小舟停靠在汀州,留给谁呢?江边的草和花,相互映衬着,显得尤为安详。我该如何召唤那两只白鸟,洗净我满心的尘埃,与它们一起游玩呢?十年来的行迹让我感慨万千,经历了多少的沉浮,如今又是清秋时节。我重新展开画卷,窗外的月亮如钩一般明亮。往事至今还有谁能够记得呢?扶着梦离去,水流依旧空荡荡。

注释:

  • :停泊,指船只停靠。
  • 汀州:古地名,指的是江边的一个地方。
  • 各夷犹:意指江草、江花等自然景物各自都显得安详。
  • 尘心浣:洗净内心的尘埃与烦恼。
  • 十年踪迹:指诗人十年来的经历与感悟。
  • 帘外月如钩:形容窗外的月亮弯曲如钩,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扶梦去:带着梦离去,寓意追寻理想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永军,生于20世纪末期的中国当代诗人,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常融合个人生活与自然景观,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

创作背景:

《江城子》创作于诗人对人生的反思期,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昔日美好回忆的追寻。

诗歌鉴赏:

《江城子》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与思考。诗的开头用“西风万里一扁舟”勾勒出一个孤独的画面,象征着漂泊的心境和人生的无常。随着诗句的推进,江边的草与花交相辉映,展现了一种静谧的美感,同时也暗示着生活中的诸多美好瞬间。诗人对于“何计呼来双白鸟”的思考,既是对自然的向往,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在“十年踪迹叹悠悠,几沉浮,又清秋”中,诗人用时光的流逝来诉说人生的起伏,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感。重展画图,帘外月如钩的意象,不仅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也寓意着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最后一句“往事如今谁记取,扶梦去,水空流”,更是将整首诗推向了哲理的高度,让人在感叹时光无情的同时,思索人生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风万里一扁舟:开篇描绘舟行于江,西风送来孤独的气息。
  2. 舣汀州,为谁留:问舟停泊的目的,隐含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3. 江草江花,相对各夷犹:自然景色的和谐,象征着内心宁静。
  4. 何计呼来双白鸟: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体现孤独感。
  5. 尘心浣,与同游:寻求内心的洗净,表达对友谊的渴望。
  6. 十年踪迹叹悠悠:对过往的感慨,显现时间的流逝。
  7. 几沉浮,又清秋:经历的起伏与平静,反映人生的无常。
  8. 重展画图,帘外月如钩:重新审视过去,营造出思念的氛围。
  9. 往事如今谁记取:感叹记忆的模糊与遗忘。
  10. 扶梦去,水空流:追寻理想与希望,水流象征着无尽的时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钩,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物象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如“十年踪迹”和“几沉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时光流逝和对过往的追忆展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友谊的渴望。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孤独与漂泊的生活。
  • 江草江花:代表自然的和谐美好,内心的宁静。
  • 双白鸟:象征自由与理想。
  • 清秋:象征人生的沉淀与思考的时刻。
  • 月如钩:代表思念与回忆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汀州”是指: A. 一座城市
    B. 一种植物
    C. 江边的地方
    D. 一种诗体

  2. 诗中“十年踪迹”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爱情的思考
    D. 对自然的热爱

  3. “水空流”寓意: A. 时光流逝
    B. 生活的丰富
    C. 自然的美好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的向往。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历史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冯永军的《江城子》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但冯永军更加注重内心情感,辛弃疾则更显豪放与壮阔。

参考资料:

  • 《现代诗歌概论》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冯永军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