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时间: 2024-12-29 17:12: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翛然金园赏,远近含晴光。
楼台成海气,草木皆天香。
忽逢青云士,共解丹霞裳。
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
吞讨破万象,搴窥临众芳。
而我遗有漏,与君用无方。
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
白话文翻译:
在金色的园中闲游,远近都充满了晴朗的光辉。
楼台如同海洋般浩渺,草木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偶然遇到一位青云之士,大家共同解开了丹霞的衣裳。
水面退去,池塘上热气蒸腾,松树下却生出一阵凉风。
吞吐着万象,窥探着众芳的美丽。
而我却有些疏漏,与君子之间无所用方。
心中的污垢皆已消灭,永远在禅房中题写我的心声。
注释:
- 翛然:闲适、逍遥的样子。
- 金园:象征富贵华美的园子。
- 青云士:指有志之士,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 丹霞裳:象征美丽的景色或高洁的品格。
- 吞讨:指吞吐、探索的意思。
- 漏:指心中的杂念或污垢。
- 禅房:指修身养性、冥想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一生以豪放飘逸的诗风和个性鲜明著称,作品广泛涵盖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白游览安州般若水阁时,可能是在夏日纳凉之际,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诗中表达了与友人共度清凉时光的愉悦,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是一首描写诗人闲适生活的诗作。开篇“翛然金园赏”便带我们进入一个静谧而美好的环境,诗人以“金园”形容其所在之地的富丽,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接着,诗中提到“楼台成海气”,隐喻着宽广的视野和开阔的胸襟,而“草木皆天香”则表现出大自然的芬芳,渲染出和谐美好的氛围。
在遇见“青云士”后,诗人感受到志同道合的情谊,二人共同“解丹霞裳”,这里的“丹霞”意象既可以指美丽的景象,也可象征人生的理想,暗示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随着“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的描写,诗人把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最后几句哲理的探讨让全诗升华。诗人虽有“遗有漏”,但心中的“垢”已被净化,表达了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愿望。整首诗洋溢着清新闲适的气息,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哲理的思考,是李白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翛然金园赏: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在地在金色的园中游赏的情景,暗示着美好和富贵。
- 远近含晴光:四周的景色都被阳光照耀,营造出一种明亮的氛围。
- 楼台成海气:高楼和台阁在阳光下如同海洋般浩瀚,象征着广阔的视野和胸怀。
- 草木皆天香:草木充满香气,表达出自然之美的芬芳。
- 忽逢青云士:偶然遇到有志之士,表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志趣相投。
- 共解丹霞裳:二人共同欣赏美景,寓意着对生活理想的共同追求。
- 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对比水热与松凉,反映了自然中的变化与内心的清凉感受。
- 吞讨破万象:表达了诗人追求真理、探索万象的志向。
- 搴窥临众芳:观看众多花卉,象征着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 而我遗有漏:虽有些许不足之处,表现出自谦的态度。
- 与君用无方:与朋友相处却没有固定的方式,体现出自由的精神。
- 心垢都已灭:心中的杂念已清除,达到了内心的宁静。
- 永言题禅房:表达了对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楼台成海气”,通过比喻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草木的香气被赋予了生命的特征,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志同道合朋友的珍视,以及对内心宁静和人生理想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李白洒脱的个性和高远的志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园:象征富贵、繁华的环境。
- 青云士:有志之士的象征,代表追求理想的人。
- 丹霞裳:美好景色的象征,寓意高洁的品格。
- 松风:象征内心的清凉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翛然金园赏”中的“翛然”意指什么?
A. 忙碌 B. 悠闲 C. 忧伤 -
“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这一句表现了什么?
A. 自然的变化 B. 诗人的忧虑 C. 人生的苦涩 -
诗中提到的“青云士”指的是?
A. 有志之士 B. 农夫 C. 学者
答案: 1.B 2.A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生理想。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闲适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在自然描写上的风格比较:李白偏向于豪放与浪漫,而杜甫则更注重现实与沉郁。
-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与《安州般若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前者表达豪情壮志,后者则更显宁静致远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