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奔亡道中五首 其二
原文展示: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白话文翻译:
亭伯(指亭长或朋友)现在在哪里呢?李陵已经投降,但他还没有回来。我的愁苦之情像海水一样深,短衣服换成了胡人的衣服。
注释:
- 亭伯:亭长,古代指官府任命的地方小官或朋友,表示亲近之情。
- 李陵:汉朝名将,曾在对匈奴作战时投降,后被许多文人视为背叛的象征。
- 愁容变海色:形容愁苦的心情深重,像海水般的广阔和愁苦。
- 短服改胡衣:指衣服从汉服改为胡人的服装,象征身份和文化的变化。
典故解析:
李陵的投降在中国历史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李白在诗中提到李陵,反映了对国士的失望与悲伤。亭伯作为一个象征,可能代表着朋友或故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因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出众的诗才,被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奔亡道中五首》是李白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个人的漂泊感。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看出李白对战乱和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切的情感,短短四句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开头两句以疑问的形式,展现了对亭伯的关切以及对李陵投降的无奈,暗示了对友人及国事的忧虑。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愁苦的情感形象化,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煎熬与不安。李白通过短服和胡衣的对比,揭示了文化认同与个人命运的变化,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文化的深切关怀。全诗情感深邃,语言凝练,显示出李白作为诗人的非凡才华与敏感的历史意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亭伯去安在:用疑问句开头,表现了对亭伯的关心,也暗示了对失去联系的惆怅。
- 李陵降未归:提到李陵,表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李陵的投降让人感到失望和悲哀。
- 愁容变海色:愁苦的情绪如海水般深沉,表达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 短服改胡衣:通过形象的描绘,反映出文化身份的变化和对故土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海色,形象生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中出现了对称的结构,增添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国家和友人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无奈,反映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个体命运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伯:象征着友情的寄托。
- 李陵:象征着对国家忠诚的缺失。
- 海色:象征着深沉的愁苦与无尽的思念。
- 胡衣:象征着文化的异化与身份的丧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陵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忠诚的将领
B. 投降者
C. 友人
答案:B -
“愁容变海色”中的“海色”用来比喻什么? A. 明亮的心情
B. 深沉的愁苦
C. 平静的生活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短服”是指什么? A. 汉服
B. 胡服
C. 短衣服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都有着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情感外露,而杜甫则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无奈与悲伤,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李白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