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向伯恭侍郎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48:17

用舍行藏事,如公世所难。

谁能奉香火,直作挂衣冠。

国论言犹在,宸毫墨未乾。

一生无限好,留与后人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向伯恭侍郎三首
作者:曾几

用舍行藏事,如公世所难。
谁能奉香火,直作挂衣冠。
国论言犹在,宸毫墨未乾。
一生无限好,留与后人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向伯恭的哀悼之情。诗中提到,处理生死、离别的事情,如同公事一般艰难;谁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奉献香火,继承他的衣冠呢?国事的讨论依旧在继续,宸宫的笔墨尚未干透。向伯恭的一生充满了美好,留给后人去欣赏和追忆。

注释:

  • 用舍: 指生活中的选择和放弃。
  • 行藏事: 指处理个人的生死、隐退等大事。
  • 如公世所难: 比喻处理这些事非常困难,如同公事一般。
  • 奉香火: 指祭奠和追思已故之人,传承香火。
  • 挂衣冠: 指继承其名声和地位。
  • 国论: 指国家事务的讨论。
  • 宸毫: 指皇宫中的笔墨,代指政事。
  • 墨未乾: 表示事情仍在进行中。
  • 无限好: 形容一生的美好。

典故解析:

“香火”在古代文化中常用来指代对先人的追思与祭奠。祭奠的香火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强调了对传统的延续与承接。“衣冠”则象征着地位与名声,表达了对向伯恭所代表的理想人格的追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抒发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向伯恭去世时,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其一生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重视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怀念和哀悼为主题,表达了对向伯恭的深切怀念。诗人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反映了对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他以“用舍行藏事”开头,说明人生的选择与放弃是多么艰难,似乎在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不易。接着通过“谁能奉香火,直作挂衣冠”,表达了对向伯恭的敬仰,认为他的一生值得后人继承与追忆。最后两句“国论言犹在,宸毫墨未乾”则揭示了在哀悼之余,国家的事务仍然在继续,向伯恭的遗留下来的光辉仍会照耀后人。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生命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用舍行藏事,如公世所难”:生活中的选择与放弃,如同世事一般困难。
    • “谁能奉香火,直作挂衣冠”:谁能继承他的名声与地位,进行祭奠呢?
    • “国论言犹在,宸毫墨未乾”:国家的讨论依然在继续,政事尚未结束。
    • “一生无限好,留与后人看”:他的一生是多么美好,留给后人去欣赏。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香火”比喻对逝者的祭奠,表现了对向伯恭的尊敬与怀念。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向伯恭的追忆,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敬仰,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传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意象分析:

  • “香火”: 代表着对先人的祭奠与思念,象征着文化传承。
  • “衣冠”: 象征着地位与名声,代表着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国论”: 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政治事务的关注与讨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用舍行藏事”,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生活中的选择与放弃
    B. 处理国家事务
    C. 祭奠逝者

  2. “香火”在诗中主要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对逝者的追思
    C. 生活的艰辛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向伯恭的遗憾
    B. 对向伯恭的赞美
    C. 对国事的忧虑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曾几的《挽向伯恭侍郎三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均有对人生的感慨及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怀念与哀悼,后者则强调及时行乐,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是对《挽向伯恭侍郎三首》的全面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