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意 其一》

时间: 2025-01-06 09:29:24

至人处世间,隐如在泽珠。

和光固其扃,虚室辉有馀。

燥湿不同营,喧寂各异趋。

皎皎多易淄,守元称远儒。

自非罔象流,赤水谁能濡。

□哉先民言,盛德乃若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人处世间,隐如在泽珠。
和光固其扃,虚室辉有馀。
燥湿不同营,喧寂各异趋。
皎皎多易淄,守元称远儒。
自非罔象流,赤水谁能濡。
哉先民言,盛德乃若愚。

白话文翻译:

在世间的至人,隐秘如同水中的明珠。
他以和谐的光辉固守自己的门户,
虚无的房间里却光辉四射。
干燥与潮湿各自有不同的追求,
嘈杂与宁静则各自有各自的去向。
明亮的水面上轻易映出淄水的景色,
守住本元的他被称为远大的儒者。
如果不是滥竽充数,
那赤水又有谁能够浸润呢?
古人所说,真正的德行往往显得愚钝。

注释:

  • 至人:指智慧或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 泽珠:水中明珠,形容隐秘而珍贵的存在。
  • 和光:和谐的光辉,象征内心的宁静。
  • :门锁,暗指内心的防守和保留。
  • 虚室:空旷的房间,表示内心世界的广阔。
  • 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清澈的水。
  • 守元:保持本元,意指保持本真本性。
  • 罔象流:滥竽充数,形容没有真正的能力。
  • 赤水:一种水流,可能象征着清澈与真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鸣鸑,明代诗人,字子龙,号乐天,性情淡泊,崇尚自然,作品多以抒情和议论为主,风格简洁明了。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下,明末社会动荡,士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愈发强烈,诗人通过《遣意》表达了对理想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诗歌鉴赏:

《遣意 其一》是一首体现道家思想与儒家修养的诗作。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在世间的处世之道与内心修养的关系。诗中将“至人”比作“泽珠”,隐喻其珍贵而又难以觉察的内在智慧,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强调了内心的和谐与外在世界的喧嚣之间的对比,体现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真理的追求。

“燥湿不同营,喧寂各异趋”,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各不相同,反映了个体的选择和内心的挣扎。接着,诗人用“皎皎多易淄”来形容真理的清晰与明亮,体现出对理想人生态度的追求。最后,通过“盛德乃若愚”一句,诗人总结了真正的德行往往与世俗的聪明相悖,强调内心的真实与深厚的修养比外在的聪明更为重要。整首诗意蕴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哲理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至人处世间,隐如在泽珠。
    至人生活在世间,犹如水中的明珠,隐秘而珍贵。

  2. 和光固其扃,虚室辉有馀。
    以和谐的光辉守护内心,空旷的房间里却依然光彩夺目。

  3. 燥湿不同营,喧寂各异趋。
    干燥与潮湿各自有各自的追求,喧闹与宁静也各有去向。

  4. 皎皎多易淄,守元称远儒。
    清澈的水面轻易地映出淄水的景象,守住本元的人被称为远大的儒者。

  5. 自非罔象流,赤水谁能濡。
    如果不是滥竽充数,那赤水又有谁能滋润呢?

  6. 哉先民言,盛德乃若愚。
    古人所言,真正的德行往往显得愚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至人”比作“泽珠”,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珍贵和隐秘。
  • 对仗:如“燥湿不同营,喧寂各异趋”,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至人”处世态度的探讨,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真实德行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泽珠:象征隐秘而珍贵的智慧。
  • 和光:象征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 虚室:代表内心广阔的空间。
  • 赤水:象征真实与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至人”指的是?
    A. 有智慧的人
    B. 平凡的人
    C. 只关注名利的人
    D. 不问世事的人

  2. “和光固其扃”中的“扃”指什么?
    A. 书籍
    B. 门锁
    C. 窗户
    D. 宝物

  3. 诗中提到的“赤水”可以象征什么?
    A. 流动的时间
    B. 清澈的心灵
    C. 名利与欲望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感悟,两者都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但韩鸣鸑的《遣意》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真实,而王之涣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作品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