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楼桑庙》

时间: 2025-01-04 07:38:32

仓皇衣带诏,辛苦武乡侯。

西蜀分王地,中山奋迹秋。

蛟龙曾失势,鱼水故相投。

千载英雄泪,还同沛水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仓皇衣带诏,辛苦武乡侯。
西蜀分王地,中山奋迹秋。
蛟龙曾失势,鱼水故相投。
千载英雄泪,还同沛水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悲歌。诗中提到的“衣带诏”指的是汉朝武帝时期,王莽篡汉的故事,表达了历史上因权力斗争而失去的理想和英雄的辛苦。“西蜀分王地”则提及了西蜀王国的分裂,显现出英雄在历史洪流中无法逆转的命运。最后两句通过“蛟龙”和“鱼水”的比喻,揭示了曾经的英雄与故土的紧密关系,尽管历经千年,英雄的泪水依然如沛水流淌,诉说着不屈的精神。

注释:

字词注释:

  • 仓皇:形容心情慌张、无措。
  • 衣带诏:指的是汉朝武帝的衣带诏,象征权力的象征与变幻。
  • 辛苦:指艰辛努力。
  • 武乡侯:指汉朝的武乡侯,历史人物,象征英雄。
  • 西蜀:指古代的蜀地,后来的四川地区。
  • 中山:古代地名,有中山国的历史背景。
  • 蛟龙:龙的一种,象征有才干的人。
  • 鱼水:比喻关系密切的人,通常形容爱情或友谊。
  • 千载:千年,表示时间的久远。
  • 沛水:指沛河的水,象征滔滔不绝的泪水。

典故解析:

  • 衣带诏:历史上王莽篡汉时,汉成帝所遗留的诏书,象征着权力的更迭与历史的悲剧。
  • 蛟龙失势:寓意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遭遇挫折与失去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铎,明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常蕴含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沧桑。诗人通过历史的视角,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追忆与感慨,旨在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英雄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谒楼桑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英雄的踪迹,展现出对过去辉煌的追忆和对英雄命运的叹息。首句“仓皇衣带诏”直接引入了权力的变迁,表现出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无奈。诗中的“西蜀分王地”则引出了地理的变化和政治的分裂,暗示了英雄在历史洪流中难以逆转的命运。

中间的“蛟龙曾失势,鱼水故相投”则通过意象的对比和结合,表达了英雄与故土的深厚情感,尽管经历了失势与变迁,内心的情感依然如故。最后一句“千载英雄泪,还同沛水流”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英雄的悲伤与历史的无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的情感主旨。

整首诗在形式上也显得工整,句式的对仗与节奏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摹与历史的沉淀,展现了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对历史的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仓皇衣带诏:象征着权力的变迁,表现出历史的慌乱与无奈。
  2. 辛苦武乡侯:强调了英雄在历史中经历的艰辛与困苦。
  3. 西蜀分王地:呈现出历史的分裂与英雄的孤独。
  4. 中山奋迹秋:描绘了英雄的努力与成就,然而时光已逝。
  5. 蛟龙曾失势:英雄失去地位,象征着历史的无情。
  6. 鱼水故相投:强调英雄与故土的深厚情谊。
  7. 千载英雄泪:历史长河中的悲哀与感慨。
  8. 还同沛水流:将悲伤与时间的流逝结合,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蛟龙”、“鱼水”,通过意象表达复杂的情感与关系。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情感的层次感通过连续的意象呈现。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与英雄的结合,探讨了人类在时间洪流中无法改变的命运,以及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无奈,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衣带:象征权力与身份的象征。
  2. 蛟龙:象征有才华的英雄,失去地位后的悲哀。
  3. 鱼水:象征深厚的情感与联系。
  4. 沛水:象征泪水与历史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衣带诏”象征什么?

    • A. 权力的稳定
    • B. 权力的变迁
    • C. 人民的生活
  2. “蛟龙曾失势”中“蛟龙”指代什么?

    • A. 王莽
    • B. 英雄
    • C. 诗人自己
  3. 诗的最后一句“还同沛水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悲伤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出塞》王昌龄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出塞》与《谒楼桑庙》:两首诗都涉及历史与英雄,但《出塞》更侧重于边塞的壮丽与英雄的豪情,而《谒楼桑庙》则更注重历史的悲伤与失落,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谢铎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历史与诗歌:谢铎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