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雷》

时间: 2025-01-06 08:36:38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雷
白居易 〔唐代〕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气候变化。瘴气弥漫的地方,秋冬的风霜早已到来,温暖的气候催促着万物复苏。即便是寒冬,也未曾见到雪花,而到了正月,竟然已听到了雷声。随着气温的回暖,冬眠的虫蛇开始苏醒,枯死的草木也被惊动而重新发芽。然而,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却依然如同寒灰一样沉重。

注释:

  • 瘴地: 指的是瘴气弥漫的地方,通常为湿热的地区。
  • 风霜: 指寒冷的天气,象征着冬季的残酷。
  • 穷冬: 指极端的冬天,表示寒冷的尽头。
  • 震蛰: 这是指春雷响起时,虫蛇从冬眠中苏醒的节气。
  • 方寸: 指心中,形容内心的情感。

典故解析:

“震蛰”源自《淮南子》,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关注民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正值春回大地之时,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闻雷》通过描写春天来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复苏和生命的力量。诗中提到的“温天气候催”、“震蛰虫蛇出”都是春天的象征,显示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然而,诗人却在春天的美好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诗的最后一句“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来临,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孤独的感悟,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瘴地风霜早: 在瘴气弥漫的地方,寒风霜雪早已降临,暗示天气的严酷。
  2. 温天气候催: 温暖的气候迫使万物复苏,表现出春天的来临。
  3. 穷冬不见雪: 冬季结束时却没有看到雪,可能暗示着气候的异常。
  4. 正月已闻雷: 说明正月时节已经听到了雷声,春雷来临。
  5. 震蛰虫蛇出: 春雷响起,冬眠的虫蛇开始苏醒,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6. 惊枯草木开: 枯死的植物也因春暖而重新发芽。
  7. 空馀客方寸: 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8. 依旧似寒灰: 诗人感到内心仍如寒冷的灰烬,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形成对比,突显时节变化。
  • 拟人: “惊枯草木开”赋予植物生命的特征,表现春天的生机。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来临,反映了生命的复苏与内心的孤独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雷声: 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复苏。
  • 虫蛇: 代表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寒灰: 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震蛰”的意义是什么?
    A. 冬季
    B. 春雷响起
    C. 秋天

  2. 诗人内心的情感用哪个意象来表现?
    A. 草木
    B. 雷声
    C. 寒灰

  3. 诗中的“瘴地”指的是什么样的地方?
    A. 温暖的地方
    B. 寒冷的地方
    C. 湿热的地方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闻雷》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白居易更注重内心的孤独感,而杜甫则表现对春雨润泽大地的欣喜。通过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自然描写,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