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歌》
时间: 2025-01-14 19:11: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画竹歌》
——白居易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白话文翻译
在植物中,竹子最难以描绘,古今以来,尽管有许多画作,却没有一幅能够真正写实。只有萧郎的笔触独具真实感,丹青以来,唯有他一人。人们画的竹子身形肥硕而臃肿,而萧郎画的竹子则细长而挺拔。人们画的竹梢枯瘦而下垂,而萧郎画的竹枝则生机勃勃,叶子随风摇曳。不生于根,凭意而生;不需竹笋,完全由笔墨而成。野塘水边,斜坡旁,丛生着两丛竹子,共计十五竿。竹子的婀娜不失其粉色的妩媚,萧郎的画笔则尽显风烟的情致。抬头一看,竟似并非画作;低耳静听,仿佛有竹叶在轻声细语。西边的那丛竹子,七竿挺拔而有力,正好在天竺寺前的石上见到。东边的那丛竹子,八竿稀疏而显寒意,忆及曾在湘妃庙雨中观赏的情景。幽雅的姿态,远思之中鲜有人知,与君相对,徒然长叹。萧郎啊,萧郎,年老真可惜,手颤眼花,头发已白。自言这是绝笔之作,从今往后,这样的竹子更难得。
注释
- 萧郎:指白居易的朋友萧恭。诗中赞美他画竹的技艺。
- 丹青:指绘画,古代用来形容绘画技艺的词汇。
- 湘妃庙:指湘妃的庙宇,传说中的湘妃因雨而泣,常与竹子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尤其注重民生问题。
创作背景
《画竹歌》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中对于竹子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友人的技艺的赞赏,反映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画竹歌》是一首描写竹子之美与艺术创作的诗,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萧郎的绘画技艺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开头两句直入主题,指出竹子难以画的事实,随后通过对比的手法,详细描述了萧郎画竹的生动与真实。白居易通过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竹子的生命力和韵味。
诗中不仅仅是技艺的赞美,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对艺术创作的思考。竹子的生长不拘于传统,而是随意而生,正如艺术创作应当自由而灵动。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个人感慨,表达了对友人年老的惋惜,以及对未来可能缺乏相同艺术的忧虑,情感深沉而细腻,令人动容。
整首诗在结构上流畅自然,情感层次分明,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技巧与深邃的艺术见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竹子难以表现,历史上没有画得像竹子的作品。
-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只有萧郎的画作真实可信,自古以来无人能及。
-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与他人画的肥胖竹子相比,萧郎的竹子显得修长而挺拔。
-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其他画作的竹梢显得凋零,而萧郎的竹子则生机勃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萧郎与他人画作的不同,突显萧郎的独特技艺。
- 拟人:描绘竹子时赋予其生命力,使其似乎在与观者交流。
- 比喻:用“风烟情”来描述竹子的神韵,增加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反映出艺术创作的难度与美妙,表现了对友人技艺的敬佩,以及对时光流逝和艺术传承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清高、质朴的品格。
- 萧郎:代表着高超艺术与友谊的象征。
- 湘妃庙:引发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画竹歌》中的“萧郎”指的是谁?
- A. 白居易
- B. 友人
- C. 画家
- D. 王维
-
诗中提到“湘妃庙”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哀怨
- B. 幸福
- C. 自豪
- D. 愤怒
-
诗中描述竹子时,萧郎的画作有什么特点?
- A. 肥胖
- B. 瘦长且挺拔
- C. 枯死
- D. 斑驳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例如,王维的《竹里馆》中同样描绘了竹子的清雅与幽静,展现出另一种艺术风格。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白居易的诗更注重技艺及其传承,而王维则更强调心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