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时间: 2025-01-17 10:34:44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泰山 李梦阳 〔明代〕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白话文翻译:

低头俯瞰,这里是齐鲁大地,向东望去,大海如同一个小杯子。 突然间,一座高峰耸立,我不敢相信万山都为其让路。 太阳仿佛抱着扶桑树跳跃而出,天空横亘着碣石般的壮丽。 你看,秦始皇之后,还有汉武帝的台观留存。

注释:

  • 俯首:低头看。
  • 元:这里。
  • 齐鲁:古代的两个国家,今山东一带。
  • 东瞻:向东望。
  • 海似杯:形容海面小如杯。
  • 斗然:突然。
  • 一峰:指泰山。
  • 不信:难以置信。
  • 万山开:万山为其让路,形容泰山的雄伟。
  • 日抱扶桑跃:太阳仿佛抱着扶桑树跳跃而出,形容日出景象。
  • 天横碣石来:天空横亘着碣石般的壮丽,形容天际的辽阔。
  • 秦始后:秦始皇之后。
  • 汉皇台:汉武帝的台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1473-1530),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发展。李梦阳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泰山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泰山的雄伟壮观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泰山的非凡气势。首句“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以俯瞰的视角,将齐鲁大地和东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次句“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突出了泰山的孤高和雄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敬畏之情。后两句“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以日出和天际的壮丽景象,进一步强化了泰山的神圣和壮美。结尾“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提及,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俯瞰的视角,展现了齐鲁大地和东海的壮阔景象,为后文的泰山描绘铺垫了背景。
  • 次句以“斗然一峰上”突出了泰山的孤高和雄伟,“不信万山开”则表达了作者对泰山气势的惊叹。
  • 第三句以日出景象“日抱扶桑跃”,描绘了泰山的日出之美,“天横碣石来”则形容了天际的辽阔和壮丽。
  • 结尾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提及,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海似杯”、“日抱扶桑跃”等,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象。
  • 拟人:“日抱扶桑跃”,将日出景象拟人化,赋予了太阳以生命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的感慨。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赞美。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泰山、海、日、扶桑、天、碣石、秦始、汉皇台等。
  • 详细解释:泰山象征着雄伟和神圣,海似杯形容海面小如杯,日抱扶桑跃描绘了日出景象,天横碣石来形容天际的辽阔,秦始、汉皇台则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俯首元齐鲁”中的“元”指的是什么? A. 元朝 B. 这里 C. 元首
  2.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中的“斗然”是什么意思? A. 突然 B. 战斗 C. 斗志
  3. “日抱扶桑跃”中的“扶桑”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树木 C. 神话中的树
  4.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中的“秦始”和“汉皇台”分别指的是什么? A.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台观 B. 秦朝和汉朝的台观 C. 秦始皇帝和汉皇的台观

答案:1. B 2. A 3. C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了泰山的雄伟,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象,与李梦阳的诗有相似的视角和情感表达。

诗词对比:

  • 李梦阳的《泰山》与杜甫的《望岳》:两者都描绘了泰山的雄伟,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李梦阳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李梦阳的诗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泰山志》:详细介绍了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