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明守杨少卿致语口号》

时间: 2025-01-01 10:32:11

鄮城郁郁蔼祥烟,何幸分符得大贤。

散利士知廉律己,救荒民仰食为天。

仁风行见周千里,雅俗俱欣受一廛。

正恐最闻须召入,介眉今日且樽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待明守杨少卿致语口号
作者:史浩
鄮城郁郁蔼祥烟,何幸分符得大贤。
散利士知廉律己,救荒民仰食为天。
仁风行见周千里,雅俗俱欣受一廛。
正恐最闻须召入,介眉今日且樽前。


白话文翻译:

在鄮城,祥和的烟雾缭绕,真是幸运,得到了这样的贤人。
士人们分散财利,清白自律,救助饥荒的民众,仰赖他们得以生存。
仁爱的风气在千里之地流传,文雅与俗气的人们都欣然接受这一切。
我担心最受欢迎的人必须被召入朝廷,今天就端起酒杯畅饮吧。


注释:

字词注释:

  • 鄮城:古代地名,今陕西省。
  • 郁郁蔼祥烟:形容气氛祥和,烟雾缭绕的美好景象。
  • 得大贤:得到贤者的指引与帮助。
  • 散利士知廉律己:士人们能够放弃私利,自我约束。
  • 救荒民仰食为天:拯救饥荒中的百姓,民众将其视为天命。
  • 仁风行见周千里:仁德之风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 雅俗俱欣受一廛:文雅与世俗的人们都欣然接受这个局面。
  • 介眉:形容心中有愧,面露忧虑。

典故解析:

  • 仁风:指儒家提倡的仁德之风,强调对人的关怀和社会责任。
  • 大贤:古代对品德高尚、有才德之人的尊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仲明,号筠溪,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婉约,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一个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理想中的贤者形象,寄托了对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鄮城”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祥和的图景,诗中通过对贤人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美好、民众安宁的向往与期待。诗人通过“散利士知廉律己”的描写,强调了士人应有的道德自律,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士人责任的重视。诗中“仁风行见周千里”的表述,展现了仁爱的风气在社会中的传播,象征着理想社会的构建。

整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使得诗句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最后一句“介眉今日且樽前”引申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望,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带有对现实的反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鄮城郁郁蔼祥烟
    描绘了鄮城美好的环境,暗示着此地的祥和与安宁。

  2. 何幸分符得大贤
    表达了对贤人的感激与珍惜,认为这是难得的幸运。

  3. 散利士知廉律己
    表达了对士人应有的道德观念的赞美,强调自律的重要性。

  4. 救荒民仰食为天
    表现了贤者救助民众的伟大,突显出民生的重要性。

  5. 仁风行见周千里
    表达了仁德之风的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6. 雅俗俱欣受一廛
    强调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仁德的普遍接受,展现出和谐的社会氛围。

  7. 正恐最闻须召入
    反映出对贤者被朝廷召入的担忧,担心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8. 介眉今日且樽前
    诗人以酒会友,表达了对当下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的渴望。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雅俗俱欣受一廛”具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贤者的赞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祥烟:象征祥和与安宁的环境。
  • 大贤:代表品德高尚的理想人物。
  • 仁风:象征仁德与和谐社会。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也使得情感更为深厚,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仁风”主要指什么? A. 和平的气候
    B. 仁德的风气
    C. 祥和的环境
    D. 文人的风格

  2. “散利士知廉律己”的意思是什么? A. 士人应当追求利益
    B. 士人应自律,廉洁自守
    C. 士人应帮助民众
    D. 士人应当回避权力

  3. 诗中“介眉今日且樽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对未来的绝望
    B. 对现实的珍惜与无奈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望岳》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史浩的这首诗更侧重于社会责任与贤者的描绘,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饮酒作乐,二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