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寄糖霜颂》

时间: 2025-01-01 14:44:29

远寄蔗霜知有味,胜於崔浩水精盐。

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答寄糖霜颂
作者:黄庭坚

远寄蔗霜知有味,
胜於崔浩水精盐。
正宗扫地从谁说,
我舌犹能及鼻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寄来的糖霜的赞美,认为它的味道比崔浩所写的水精盐还要好。对正宗的说法,究竟是谁来证明呢?我虽然无法用舌头亲自品尝,却能凭借鼻尖的嗅觉感受到它的香甜。

注释

  • 蔗霜:即用甘蔗制成的糖霜,甜而醇厚。
  • 崔浩:指唐代诗人崔浩,以写水精盐而闻名,此处用来作比较。
  • 正宗:指真正的、正统的事物。
  • 扫地:在此引申义为细致考究。
  • 舌犹能及鼻尖:指通过嗅觉也能感知到糖霜的美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结合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经历。黄庭坚在文学、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与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中,朋友寄来糖霜,黄庭坚对此进行了回应,表达了对美味的欣赏以及生活中的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又答寄糖霜颂》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糖霜的描绘,表达了对亲友情谊的珍视和对美味的细腻感受。开篇的“远寄蔗霜知有味”便是对糖霜的直接称赞,强调了即使远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其甘甜之味。接下来的“胜於崔浩水精盐”,更是通过与名人崔浩的作品进行比较,突显了糖霜的独特与美味。

全诗的最后两句则引发了对“正宗”的思考,似乎在询问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味。在这里,诗人用“我舌犹能及鼻尖”来表达虽然没有亲口品尝,但依然能够通过嗅觉感受到其魅力,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细节敏感的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寄蔗霜知有味:远方寄来的糖霜,令人知道其甘甜的滋味。
  2. 胜於崔浩水精盐:这糖霜的味道超过了崔浩的水精盐,表现出对糖霜的极高赞美。
  3. 正宗扫地从谁说:真正的美味由谁来定义呢?质疑“正宗”的标准。
  4. 我舌犹能及鼻尖:即使舌头没有尝试,鼻子也可以感受到它的香甜。

修辞手法

  • 比较:通过“胜於”一词,将糖霜与崔浩的水精盐进行对比,强调糖霜的优越性。
  • 反问:使用“从谁说”引发读者对“正宗”的思考,增强诗歌的哲理性。
  • 触觉与嗅觉结合:通过“舌”与“鼻尖”的对比,将味觉与嗅觉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美味的细腻感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糖霜的赞美,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它不仅仅是对一种食品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热爱。

意象分析

  • 蔗霜:象征着甜蜜与温暖,代表着生活中的美好。
  • 水精盐:象征着传统与权威,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
  • 舌与鼻:象征着感知的多样性,强调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同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传统的尊重
    C) 对美味的赞美
    D) 对友谊的怀念

  2. “胜于崔浩水精盐”中的“胜于”表示什么?
    A) 低于
    B) 超过
    C) 相等
    D) 不如

  3. 诗中提到的“正宗”是指什么?
    A) 美味的标准
    B) 传统的食物
    C) 诗人的家乡
    D) 特别的糖霜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生活细节的感悟。
  •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生活和友情的赞美。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但黄庭坚的风格更为细腻,苏轼则更显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古诗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旨在通过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又答寄糖霜颂》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