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寿殿玉方池砚》
时间: 2025-01-04 08:11: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斲坤形霮四溟,
丹书犹认寿宫名。
纷纷落墨腾蛟雾,
淅淅秋风拉瑟声。
神物不知昆火烈,
碧丝今对玉堂卿。
眼中多少兴亡事,
白发孤臣最怆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用玉石雕琢成的方池砚,形状如大地一般宽广,四周的水面如同晴朗的天空。砚台上写下的名字仍能辨认出是“寿宫”。笔墨纷飞,仿佛腾起了雾气,秋风轻拂,似乎能听到瑟瑟的乐声。神灵不知道昆仑山的火焰有多么炽烈,如今的碧丝带着惆怅,依然对着那玉堂的主人。眼中浮现出多少国破家亡的往事,白发苍苍的孤臣内心最为悲伤。
注释:
- 玉斲:用玉石雕刻而成,指制成的砚台。
- 坤形:大地的形象,指砚的形状。
- 霮:清澈明亮的样子。
- 丹书:用红色的墨水书写,指书法作品。
- 纷纷落墨:笔墨飞舞,形容写字的情景。
- 腾蛟雾:像蛟龙一样腾飞,形容气势磅礴。
- 淅淅:形容细微的声响。
- 拉瑟声: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拉瑟声即指乐声。
- 昆火:传说中的昆仑山,火烈意指火焰的强烈。
- 碧丝:青色的丝线,象征着细腻的感情。
- 玉堂卿:指高贵的主人,玉堂象征着高雅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1370),字惟恭,号云峰,元代诗人、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家庭。他的诗风受到了唐宋诗人的影响,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作品多表现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创作背景:
《德寿殿玉方池砚》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动荡,王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同时也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玉方池砚”为引,展开了对历史的深度反思。首句“玉斲坤形霮四溟”描绘了砚台的精美,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丹书犹认寿宫名”则引入了对历史的追忆,寿宫名的提及不仅关乎物品,更连接了历史的记忆。
接下来的“纷纷落墨腾蛟雾”描绘了书法之美,字迹的飞扬与墨香的四溢仿佛让人感受到文化的生机。此时秋风轻拂,似乎带来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正如“淅淅秋风拉瑟声”所传达的意境。诗人在此通过音律的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神物不知昆火烈”这一句,则是对历史变迁的无奈,神灵无知的态度与世事无常形成鲜明对比。“碧丝今对玉堂卿”则传达了诗人对曾经高贵生活的追忆与感慨,而“眼中多少兴亡事,白发孤臣最怆情”则是情感的高潮,白发孤臣的形象更是凝聚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反思,不仅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更抒发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展现了王恽作为元代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斲坤形霮四溟:形象地描述了砚台的精致与大气,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
- 丹书犹认寿宫名:强调了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延续。
- 纷纷落墨腾蛟雾:表现了书写的生动场景,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 淅淅秋风拉瑟声:通过自然的声音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与情感的深度。
- 神物不知昆火烈:体现了对历史的无奈与对时光的感慨。
- 碧丝今对玉堂卿: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状的反思。
- 眼中多少兴亡事: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增加了诗的厚度。
- 白发孤臣最怆情:通过孤臣的形象,深化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砚台比作大地,展现其宽广的气势。
- 拟人:通过“神物不知”赋予神灵以情感,反映历史的无情。
- 对仗:诗中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精美的砚台,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与对国家兴亡的无奈,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方池砚:象征着高雅文化与艺术。
- 秋风: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思考的深邃。
- 白发孤臣:象征着对历史的沉重反思与个人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斲”指的是什么? A. 书法
B. 雕刻
C. 绘画
D. 音乐 -
诗中“淅淅秋风拉瑟声”所描绘的意境是什么样的? A. 热烈欢快
B. 凄凉忧伤
C. 忙碌喧嚣
D. 平静安详 -
“白发孤臣”形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欢欣鼓舞
B. 无奈孤独
C. 期待希望
D. 愤怒抗争
答案:
- B (雕刻)
- B (凄凉忧伤)
- B (无奈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恽《德寿殿玉方池砚》 vs 杜甫《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但王恽更侧重于文化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恽与元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