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香山寺画卷》

时间: 2024-09-19 21:46:49

送客当年过玉泉,醉中游赏得奇观。

一泓湛碧浮僧钵,几叶秋黄打石阑。

山色空濛金界湿,松声清泛海波寒。

吟鞭回首都门道,斜日归时翠满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香山寺画卷
王恽 〔元代〕

送客当年过玉泉,
醉中游赏得奇观。
一泓湛碧浮僧钵,
几叶秋黄打石阑。
山色空濛金界湿,
松声清泛海波寒。
吟鞭回首都门道,
斜日归时翠满鞍。

白话文翻译:

送别客人那年我途经玉泉,
在醉意中游赏得到了奇妙的景观。
一泓清澈的碧水浮着僧人的钵盂,
几片秋天的黄色树叶打在石栏上。
山色朦胧,金色的界限被雨水打湿,
松树的声音清晰地传来,仿佛海浪的寒意。
吟唱着回首都门的道路,
斜阳映照之时,翠绿的草地满满地在鞍上。

注释:

  1. 送客:送别的客人,表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2. 玉泉:指的是“玉泉山”,是一个风景名胜区。
  3. 奇观:指美丽的自然景色或奇特的现象。
  4. 一泓湛碧:指一汪清澈的碧水。
  5. 浮僧钵:浮在水面上的僧人用的钵盂。
  6. 秋黄:秋天时树叶变黄的颜色。
  7. 石阑:石制的栏杆。
  8. 空濛:形容山色模糊,朦胧的样子。
  9. 松声:松树的声音,通常是松风的声音。
  10. 吟鞭:吟诵时骑马的动作。
  11. 翠满鞍:指马鞍上满是青翠的草地。

典故解析:

  • 玉泉:常被文人歌颂的名胜,象征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
  • 香山寺:香山寺是历史悠久的寺庙,常与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传达佛教文化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题香山寺画卷》创作于诗人游览香山寺时,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香山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氛围。开篇以“送客”引入,表现出送别的情感,接着通过醉中游赏的视角,描绘出如梦幻般的奇观,形成了一种轻松而闲适的氛围。诗中运用“湛碧”、“秋黄”、“山色空濛”等意象,营造出清新、宁静的自然景色,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情感上,诗人既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又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结尾处“斜日归时翠满鞍”更是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既有归途的惆怅,又有对自然风光的陶醉,形成了诗歌的情感高潮。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送客当年过玉泉:回忆起送别朋友的那一年,途经了玉泉,情境生动。
  • 醉中游赏得奇观:在醉意朦胧中,游览到奇妙的景致,显示出诗人对美的敏感。
  • 一泓湛碧浮僧钵:描绘出一泓清水,仿佛浮着僧人的钵,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几叶秋黄打石阑:几片秋天的黄叶打在了石栏上,展现出季节变换的特点。
  • 山色空濛金界湿:山色朦胧,金色的界限被雨水打湿,形象地描绘了天气的变化。
  • 松声清泛海波寒:松声传来,似乎和寒冷的海波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 吟鞭回首都门道:吟唱着,回首望向都门的道路,表现出不舍与思念之情。
  • 斜日归时翠满鞍:在归途时,斜阳映照,草地翠绿,表达出归家的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湛碧”比喻水的清澈。
  • 拟人:将松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几叶秋黄打石阑”对“山色空濛金界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留恋以及在游赏中获得的心灵宁静,体现出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 秋黄:代表生命的流逝与季节的轮回。
  • 碧水:象征纯洁与宁静。
  • 松声:传达自然的声音,营造清幽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送客当年过玉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惆怅
    • C. 愤怒
    • D. 无聊
  2. “几叶秋黄打石阑”中的“秋黄”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花
    • B. 夏天的绿
    • C. 秋天的树叶
    • D. 冬天的雪
  3. 诗中提到的“吟鞭回首都门道”意指什么?

    • A. 骑马的动感
    • B. 旅行的疲惫
    • C. 思念之情
    • D. 自然风光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达了思亲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但风格较为豪放,与王恽的细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王恽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