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作者:张说 〔唐代〕
暮春三月日重三,
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
仙舟摇衍镜中酣。
白话文翻译:
在暮春的三月,正值重三节,
春水与桃花交汇,满满地盛开在禊潭。
悠扬的乐声在天际回荡,
仙舟在水面摇曳,仿佛在镜中酣醉。
注释:
- 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通常是指三月下旬。
- 重三: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一个节日,通常会有祭祀活动。
- 禊潭:指的是一个举行春水祭的地方,古代常在此进行洗浴、祭祀等活动。
- 广乐:指的是悠扬的音乐。
- 逶迤:形容音乐声绵延不断。
- 仙舟:指的是神仙的船,象征着神秘和美好。
- 摇衍:摇摆延展,描绘船只在水面上的轻盈姿态。
- 镜中酣:形容水面如镜,舟影摇曳,仿佛在梦中沉醉。
典故解析:
“重三”节源于古代的春季祭祀活动,代表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而“禊潭”则是在古代节日期间进行洗浴与祈福的场所,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说,字公干,号天觉,唐代诗人,曾任翰林学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重三节,恰逢春暖花开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春景为背景,以“重三”节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节日气氛的感受。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桃花与春水交融,展现出自然的美好。而后两句则将视野引向高空,音乐声绵延不绝,仙舟轻摇,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诗意与春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春三月日重三:描述春季的末端,重三节的到来,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
- 春水桃花满禊潭:通过“春水”和“桃花”两个意象,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广乐逶迤天上下:音乐悠扬,仿佛从天际飘来,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仙舟摇衍镜中酣:仙舟的摇曳,水面如镜,象征着美好的梦境与悠闲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仙舟比作人间的游乐,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气氛。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平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音乐和舟船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增加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丽景象和节日的欢乐气氛,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唐代诗人追求和谐美好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水:象征生机、希望与新生。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广乐: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仙舟:象征神秘与超凡脱俗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三”节是指哪一天?
- A. 农历正月初一
- B. 农历三月初三
- C. 农历五月初五
-
诗中提到的“禊潭”主要用于什么活动?
- A. 农耕
- B. 洗浴与祭祀
- C. 打猎
-
诗中描绘的“广乐”是指什么?
- A. 诗歌
- B. 悠扬的音乐
- C. 舞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这首诗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人间的情感。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作品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词对比:
- 张说的《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说更注重节日气氛的渲染,而李白则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